——2008年8月20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广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实施市人代会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努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3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比上年同期增长14.1%,高出年度计划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782.7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完成606.1亿元,增长9.6%。总体上看,年初确定的各项主要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升。上半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707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5.6亿元,增长22.2%。高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5.8亿元,增长21.6%。郑州生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批准,成为24个国家级行业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扶优扶强工程进展顺利。45户重点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24.6亿元,增长29.8%。全年销售收入预计超百亿元企业中,河南中烟公司完成95亿元、宇通集团66.5亿元、郑煤集团65.4亿元、郑州供电公司57.2亿元、登电集团54.6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跨越式发展确定的34个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8.3亿元,增长35%;完成工业增加值411.1亿元,增长31.9%;实现销售收入1343.1亿元,增长38%。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68.1亿元,增长40.6%;实现利税329.6亿元,增长42.5%,其中利润206.4亿元,增长45.8%。
服务业平稳发展,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入驻郑东新区的金融机构达到15家,汇丰银行成为首家入驻的外资银行。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8.8亿元,增长5%。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铁集团集装箱物流、市交运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壮大。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增长10%。会展业健康发展。举办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制药机械博览会等大型展会54个,展览面积46.2万平方米,会展业收入3.5亿元,增长16.7%。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嵩山申遗、商城遗址保护等工作有序推进,炎黄二帝塑像照明工程顺利竣工。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781.7万人次,增长22.3%;旅游总收入174.9亿元,增长22.6%。房地产市场理性回落。商品房施工面积3618.7万平方米,增长24.4%;房地产销售收入91.9亿元,下降33.3%。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0.7亿元,增长23.4%。其中,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6亿元,增长25.7%;批零贸易业零售额484.3亿元,增长23.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9%,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2.9亿元,增长3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4亿元,增长39.7%。各类投资增势强劲。民间投资完成520.2亿元,增长55.7%;工业投资完成326.8亿元,增长43.6%;房地产投资完成178亿元,增长48.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支持的电子、纺织和化工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54.4%、144.2%和55.6%;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水泥和焦炭等行业投资增幅回落8.8个百分点。在建、新建项目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在建项目2075个,同比增加369个,投资规模增长14.1%;新开工项目1617个,同比增加352个,投资规模增长26.5%。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郑西客运专线、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等项目顺利推进,登封铁路二期、郑东新区热电厂等项目接近尾声;郑州国际航空港配套工程货运站、京港澳高速郑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郑州日产第二工厂、连霍高速郑洛段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全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4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2%。
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重点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区保护改造进展顺利。黄郭路、纬二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工程竣工,中州大道—农业路、南三环—大学路等一批立交工程进展顺利,金水路西段、嵩山路等精品街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报国家有关部委,一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预评估;综合交通枢纽和火车站西出口工程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燕庄、西关虎屯等村的改造初具规模,小李庄、刘南岗等29个村(组)已开工建设,林山寨、大岗刘等33个村(组)实施拆迁。郑东新区建设强力推进。新开工项目17个,累计达到406个;完成投资51.4亿元,累计达到557.8亿元;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190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24.5万。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资源要素共享、功能产业互补的发展态势正在形成。郑汴产业带加速发展。已批准入驻项目36个,总投资192亿元;开工项目10个,完成投资2亿元。航空港区建设顺利推进。航空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引进项目7个,总投资5.5亿元。
夏粮再获丰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类资金共计2.8亿元,增长86%,完成全年任务。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总产量78.8万吨,增长0.7%,其中小麦亩产299公斤,增长0.2%,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占第一产业的46.4%;肉、蛋、奶总产量分别增长6.4%、6.8%和20.7%。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2家,创汇2470万美元,增长5.6%。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总数达到473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93处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启动,将解决1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集雨水窖4100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1134座;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55公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资1亿元,对70个重点示范村和100个优秀整治村实施了奖励和补贴。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国企改革和战略重组加快推进。郑州轻汽、郑缆集团等企业重组工作已经完成;新加坡时计宝投资公司完成对紫荆山百货大楼的重组;嵩岳集团所属一棉、三棉和四棉等已进入改制阶段。金融企业改制顺利开展。市商业银行重组主要指标达到银监会要求。三全食品、中部大观和建业地产成功实现境内外上市,融资23.03亿元,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0家。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10亿元,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到820亿元,占全市比重均达到58%以上。对外贸易稳步提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0.5亿美元,增长49.2%;其中市属及以下企业完成16.2亿美元,增长50.8%。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7.45亿美元,增长54.6%。引进域外境内资金232.9亿元,增长26.5%。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12.31亿元,增长58.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增长32.3%。地方财政支出185.2亿元,增长47.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6.2亿元,增长15.8%。用于医疗卫生、环保、教育和文化与传媒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分别增长31.6%、18.1%、30.9%和317.3%。金融持续稳健运行,截止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561.1亿元,比年初增长15.8%;各项贷款余额为3312.8亿元,比年初增长12.7%。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政策措施及考评体系逐渐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法规,建立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公报、污染在线监控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节能目标考核的程序、形式和内容。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2%;10家电厂16台电力机组完成脱硫任务;巩固贾鲁河、双洎河流域水污染企业综合治理成果,实现达标排放。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工作。制定了关停小火电机组方案,下发了实施意见,小火电关停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核查认可。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新密2×100万千瓦等4大电源项目上报国家有关部委。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生态城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2.1万亩,新建绿地260万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70天,二级率达到93.4%。
加快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7.9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8万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6.1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9万,财政支持“新农合”资金投入达到1.38亿元。巩固和解决温饱贫困人口6230人,新建、扩建农村敬老院21所。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经济适用房开工82.4万平方米,竣工36.6万平方米。新开工廉租房4.3万平方米,3034户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政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群艺馆搬迁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市歌舞剧院改造已完成,市博物馆改造工程竣工开馆;县(市)、区建成达标图书馆6个、文化馆7个、乡镇文化站11个。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目标中,6所已开工建设,9所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郑州师专、中州大学新校区建设步伐加快。市中心医院、市五院等病房楼基本建成。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90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928元,增长21.7%。年初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上半年建材、电力、煤炭、有色金属4个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1%以上,而高技术产业仅为2.7%。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受主要原材料上涨因素影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为10.6%,亏损额达到9.82亿元。三是中小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局面。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经5次调整后已达17.5%,部分银行贷款资本金提高到50%,导致我市一批重大项目无法开工或进展缓慢,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更加突出。四是价格总水平依然高位运行。对农民增收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影响较大,完成全年控制目标形势严峻。五是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市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实现节能目标,完成今年下降5.4%的任务压力较大。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应重点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总体部署上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一保一控”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重大发展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下气力解决突出矛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和跨越式发展目标任务。
(一)着力抓好一批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在建电力项目、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轨道工程、火车站西出口改造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石武铁路客运专线郑州段、郑汴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继续抓好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及22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豫联能源铝深加工、晶诚科技八吋晶圆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大登电1×60万、新密2×100万、荥阳2×60万、大唐1×100万千瓦四大电源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尽快完备各种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三是抓好火车站地下交通连通、中州大道北段综合整治、西四环改造、解放路跨线立交、西流湖公园建设等十大城建工程建设。四是对未来五年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要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形成一批新的投资增长点。五是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采取多种举措解决项目用地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问题。
(二)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开工建设海马15万辆轿车、宇通3万辆客车、华晶10亿克拉金刚石等项目;加快推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煤制烯烃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制定34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有序推进航空港区建设,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力争在电子信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四是做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加强对亏损企业的跟踪监测,指导企业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扭亏增盈。
(三)着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重点推进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加大圃田、航空港两个物流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支持第三方物流。二是组织举办好第五届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第十四届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等一批重要展会,培育自主会展品牌,进一步提升办会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对舞剧《风中少林》、《云水洛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项目的宣传推介;以“小樱桃”和“快乐星球”品牌开发为重点,积极推动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和少儿科幻影视制作基地建设。加快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步伐;继续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景点和产品。四是加大民生银行、东亚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鼓励创新类和规范类证券公司、期货和保险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期货市场,增加上市品种,扩大交易量,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推进金融服务多样化。五是建立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结合中心城区和“城中村” 改造,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和特色街区,促进相关服务业互动发展。六是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创意、动漫等新兴服务业。
(四)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一是落实好各项支农补贴,保障农资供应和质量,进一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加大前期工作力度,争取中粮(郑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早日开工建设。三是落实好夏粮最低收购价政策,搞好夏粮收购入库工作,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加大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并村试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加快防汛工程除险和修复,确保城乡安全度汛。
(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行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二是加强投资项目节能环保评估和审查,确保新建、改扩建项目能耗和排放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编制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实施方案,狠抓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管。三是严格落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奖励政策,限期关停列入计划的小火电机组,深入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节能工程建设、火电脱硫等重点领域的督导。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对省定第二批试点的服务和指导。五是突出抓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止,切实加强贾鲁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全市县级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垃圾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全部建成。六是加快森林生态城和生态水系建设,完成全年造林绿化任务,实现主要河道治理全面开工。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是尽快完成郑州开普集团等企业的改制后续工作;稳步推进友谊集团、郑荣集团等企业破产终结进程;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年内完成商业大厦、郑百大楼等商业企业重组工作。二是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公益性设施等领域。三是积极扶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扩大出口,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不断开拓新兴出口市场,促进出口上规模、上档次。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合作等。
(七)坚持不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开展“两转两提”工作,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制度,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数据、技术支持与服务、投资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三是抓好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狠抓问责追究,严肃查处以权谋私以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违法乱纪行为。
(八)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村(镇)绿化、农村水路电气、校舍改造等项目建设。二是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三是落实好省、市两级政府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抓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服务和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落实好城镇困难家庭寄宿生、农村中小学生经费补助新标准。五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严防哄抬物价、搭车涨价、变相涨价等行为。六是狠抓薄弱环节,搞好督促检查,全面完成“十件实事”。同时,把支援江油四镇灾后重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好对口援建工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面完成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扎实开展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