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审议参考)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10月14日至15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建生、党组书记白红战、副主任栗培青、王旭彤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分两个视察组对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巩义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注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问题,始终把农业开发工作放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中。2005年,市政府决定立项市本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此,农业综合开发开始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今年,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的意见》,决定从2008年起,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11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治理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开创我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科学规划,措施得力。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论证,加强项目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打造农业综合开发阳光工程,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等有效措施,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实施。
(三)加大投入,成效明显。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全市共投入各类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4525.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882万元,省财政资金2205.8万元,市财政资金1906万元,县级配套1625.7万元,自筹18155.84万元,银行贷款3750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22.75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9个,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综合面貌显著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项目区受益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411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任务还很重。目前我市还有143万亩中低产田基础条件比较差,水利设施匮乏,土壤质地差,改造的任务很重。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标准偏低,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目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标准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缺口比较大。
(三)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力度小。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能够促进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目前,市本级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每年总投资力度小,开发效益相对较低。
三、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结合实际制订出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经过法定程序,保证规划落实的严肃性和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市政府要按照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逐年加大对农业开发的扶持力度,建立投资长效机制,加快对全市143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力争用8—10年的时间完成143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促使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三)积极创新城乡经济一体化机制。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建立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林水协调发展,使农业项目更多的得到国家、省里的支持,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的监管。要切实把项目确定、资金投入、验收标准纳入制度化,同时对工程发挥效益方面要实行跟踪指导,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加大宣传力度。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有效措施认真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在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农业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对农民增收的可靠性,让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努力,使农村面貌得到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