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郑州市旅游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表时间 : 2009/10/29 来源:郑州人大网

——2009年4月28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宋柏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就全市旅游工作情况向本次会议报告,请予审议。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
  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规范管理、旅游惠民”的目标,积极推进全市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拥有156处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近百处新兴的工农业旅游点。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少林寺),4A级景区6个(黄河风景名胜区、黄帝故里、嵩阳书院、中岳庙、康百万庄园、世纪欢乐园),3A级景区8个(金鹭鸵鸟园、丰乐农庄、环翠峪、浮戏山雪花洞、始祖山景区、花园口景区、城隍庙-文庙景区、富景生态游乐世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市有旅行社200余家,旅游车船近600台,旅游星级饭店近百家,旅游教育培训机构40余个,拥有旅游直接从业者10万余人。近几年,旅游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2008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510.7万人次,同比增长20.61%;实现旅游收入334.19亿元,同比增长20.1%;接待入境游人数2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1%;实现外汇收入1.121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旅游总收入341.82亿元,同比增长19.62%。今年一季度,我市接待国内游客6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国内旅游收入5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接待入境游客5.1万人次,同比增长7.3%;外汇收入1944.5万美元,同比增长7.7%。旅游总收入57.48亿元,同比增长9.7%,全市旅游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发展大旅游的格局逐步形成。2004年7月28日、2005年12月3日,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两个文件,成立了郑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办法》中,明确了鼓励旅游区(点)申创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标准,对获得5A级、4A级、3A级者分别奖励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同时,确定对年度向我市输送客源最多的外地旅行社和地接量最大的本市旅行社各奖励10万元。2007年,市政府又出台了《旅行社奖励暂行办法》,分别对组织包机、专列达到一定数量的旅行社实施奖补,极大地调动了旅游经营单位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市政府将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为我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进一步加强,郑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鲜明。坚持积极推介、广泛协作、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互促共销活动。2008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和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三项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参加了国际、全国和北方三大旅游交易会等重大旅游促销活动,开展了“欢乐郑州行”宣传推介活动等等。同时,邀请20多个城市的500多名旅行商、媒体来郑踩线,4次举办外地旅行商采购大会,共签订各类合作协议及意向4100余份,邀请美、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旅行商、国内百强旅行社代表和世界知名营销大师来我市考察旅游产品。在国内其他城市旅游指标下滑的形势下,我市主要旅游指标保持20%左右的增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近两年,全市旅游建设投资30多亿元,直接用于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50%以上。各县(市)区也积极招商引资,加强对主要景区的深度开发,总计投资达15亿元之多。我市以嵩山历史建筑申遗为推动力,先后完成了少林寺周边环境及少林寺常住院的整治维修,新建了游客管理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在此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12多亿元,对嵩山古建筑群的8处、11个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巩义市投资6亿元用于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等四大景区及伊洛河景观带建设。这些持续的投资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使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得一步优化。
  ——“和谐城乡游”协调推进,本地游市场日趋活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市民对近郊休闲游有了更大的兴趣和需求。2008年初,市政府下发了《2008年郑州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工作方案》,修订、完善了《郑州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试行)》、《郑州市农家乐旅游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为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农家乐星级评定为抓手,引导“农家乐”规范发展,先后召开了农家乐工作座谈会、现场会、专家研讨会,激发了各方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我市“农家乐”已从2007年的36家发展到了210多家,新增就业人员1500多人,推动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惠济区的花园口村、二七区的樱桃沟村等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专业村已初见雏形。
  同时,我们整合全市休闲旅游资源,精心策划并推出了“2008郑州城市休闲游”活动,先后开展了“国际旅游小姐走进百年德化”、“庆奥运,看郑州—2008郑州城市休闲旅游”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和“2008金秋郑州旅游惠民大派送”等系列活动,推出了优秀贫困儿童、支援地震灾区建设者等优秀群体代表免费游郑州等惠民措施。各主要旅游景(区)点也纷纷开展门票打折、套票优惠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2008郑州城市休闲游菜单》、近郊游宣传品等10余万份,进一步扩大了我市休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出游热情。
  ——行政管理方式实现新转变,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加强对旅行社业的管理,自2007年以来,我市探索并推行了旅行社星级评定工作。2008年初,评选并公布了我市首批4个四星级旅行社、8个三星级旅行社、3个二星级旅行社,为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供了新的抓手。每逢黄金周,都坚持落实旅游行政部门人员对重点旅游景区的值守制度,做到现场服务、一线督查;常年坚持昼夜受理旅游投诉值班制度,及时解决各类旅游服务问题。深入开展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净化旅游环境,查处并打击了旅行社违法经营、导游员不规范操作、出境旅游秩序混乱等问题。对存在各类问题的近50家经营单位依法进行了处理,净化了市场。针对重大接待活动导游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市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录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导游员,并对百余名优秀导游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较好地完成了省、市一系列重大接待活动的讲解任务。在2005年的全省导游大赛中,我市获得普通话个人总分第一、二名;2006年,郑州导游管理服务中心讲解员朱娜被树为“全国模范导游员”,受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人事部的联合表彰。
  二、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旅游业虽然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旅游业还面临着许多长期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各县(市)区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旅游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旅游业发展思路还不开阔,推动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措施还不到位,一些景区的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二是在旅游产品方面,虽然全市的旅游产品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不高、旅游投入不足、产品精品化程度不够高,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亟需向深层次进军,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在市场开发方面,近年来,我市旅游专项事业费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效果明显,但是与全国旅游先进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拉长入境游短腿方面的成效不够明显,多层次、网络化的市场营销渠道亟待建立。
  四是旅游企业分散且规模小,尤其是在旅行社行业,“弱、小、散、差”的局面依然存在,旅游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今后主要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力争组建1-2个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旅游市场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旅游业。
  二是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和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强对资源开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三是积极引导和促进旅游协会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在市场秩序整治、行业利益维护等方面,发挥行业自律中介协调作用。
  四是高起点修编旅游发展规划,着手制订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适时修订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县(市)区、各景点搞好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五是努力推进旅游精品化建设,抓住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对少林寺、黄帝故里、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黄河风景名胜区、商城遗址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要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争取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景区。
  六是继续打造高水准的节会活动,在继续提高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等大型活动品位和档次的基础上,努力办好第二届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是全面实施“旅游质量提升计划”,在行业内大力完善和推行各类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旅行社质量等级评定”、“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定”、“导游人员质量等级评定”等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依托资源、适应需求,优化组合,构建新型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推动区域旅游城市的联合与互动,继续加大区域合作力度,打破地域界限,打造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西—安等旅游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充分发挥郑州在陇海兰新旅游线中第二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整合该线旅游资源,打造“新亚欧大陆桥旅游经济共同体,’,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适应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推进现代化旅游产品建设,探索建立由观光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以及休闲旅游等具有郑州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是特别注重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挖掘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整合乡村度假旅游和都市观光旅游以及武术、寻根、访古等专项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增加其休闲要素和功能。
  四是继续推动旅游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化。
  (三)大胆创新,造势借力,提高驾驭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能力
  在境外我市主要客源市场举行有针对性的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强化宣传促销力度。邀请国外旅行商、新闻媒体到我市采风。争取早日开通郑州直达东京、大阪、釜山、曼谷等城市的国际定期航班。同时,积极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口岸城市的合作,争取其产品线路延伸到郑州。做到“国际航线开到哪里、宣传促销就走到哪里、客源就组织到哪里”,扩大我市海外游客的接待数量,提高旅游创汇能力。在国内市场的开发方面,积极开发周边1—3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客源市场。同时,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宣传推介和促销力度,提高这些地区游客在我市客源结构中的比重。在本地市场开发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郑州旅游优惠券”发放活动。按照“自愿参与、诚信优惠、优质服务”的原则,从全市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市属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和二星级及以上旅游农家乐中选取95家单位,采取集中发放和报刊夹页两种方式共发放优惠券100万册,券面优惠总额超过30亿元,同时,还有不少单位推出了折扣让利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将有力地助推郑州旅游业成为我市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先行行业、引导行业。
  (四)拉长链条,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
  一是加快建设适应自助游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益性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和自助游信息系统,做好旅游宣传、咨询服务、投诉受理、旅游救助等工作,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为旅游者建立更为全面、直接、便捷的在线旅游服务信息平台。
  二是改善旅游交通服务状况,做好旅游城市氛围的营造工作,加强通往郑州市近郊主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扩大旅游公交车数量,完善和优化旅游线路网络;完善多语标识及服务,提高外国游客的可进入性。
  三是完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有演艺场馆和设施,编排荟粹中原文化精髓的剧目,丰富游客和市民的晚间旅游活动内容,满足大众旅游休闲的需求。适时开设不同类型的特色街区、创意街区,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和市民24小时旅游消费需求,打造活力郑州、不夜郑州、浪漫郑州、魅力郑州,延长游客的有效滞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充分利用郑东新区的公共设施、水系等资源,增加或。完善旅游功能,积极开发郑东新区特色旅游产品。
  (五)强化培训,引进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通过加强从业人员在岗培训,制定旅游专业人才的分等定级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旅游人才库等各种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致力于建设一支体系完整的县(市)、区旅游管理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培养一支以旅行社经理为骨干的旅游从业队伍;聘请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智囊队伍;发展一支多领域的旅游宣传队伍;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旅游营销队伍;建立一支行风建设监督队伍。
  最后,感谢市人大对全市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全市旅游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在今后的旅游工作中,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持郑州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