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

(供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审议参考)

发表时间 : 2010/1/22 来源:郑州人大网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9月22日,由15名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志的带领下,以实地查看、汇报座谈的方式,对《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以下简称《条例》、《规划》)开展执法检查。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宪召、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市规划局局长张京祖陪同检查。雷志副主任与检查组成员分别查看了开元小区、中原区育才小学、中原区帝湖小学、二七区政通小学规划建设情况。随后,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市规划局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后,检查组成员提出要不断加强监管,逐步完善奖惩机制,多方筹资,确保《条例》、《规划》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等建议。通过实地查看、汇报座谈,对《条例》、《规划》的实施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需要出发,把建设15所中小学校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15所中小学校建设的情况汇报,带领有关部门察看工程进展情况,组织了6次专题协调会,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发展改革、规划、土地、重点项目办等部门积极为中小学建设提供支持,市教育局对没有开工建设的项目实施领导责任分包,加大协调力度。一年来,贯彻落实《条例》和《规划》,抓好市区中小学建设,形成了继2005年全面建成22所中小学之后的又一次建设高潮。截止9月20日,今年15所中小学校建设任务,8所已经落实,另外7所年底前将陆续开工。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市长赵建才多次强调要把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作为郑州市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具体体现,切实抓紧抓好。负责建设任务的各区政府成立了教学用房危房改造工程指挥部,负责全区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工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建设现场,进行实地察看,研究设计方案,并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科学组织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一是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指导做好新建、扩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工作,确保学校建设有序、规范发展。二是高起点规划。市政府在确定新建、改扩建学校伊始,就要求高起点规划,公开招标委托高水平的设计单位,从安全、实用、美观等方面把关,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论证后,方才开工建设。三是高标准建设。始终把握“民心工程,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决落实“工期服从质量”,严格质量管理,建设“精品工程”。实行教育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工程质量追究责任制。狠抓关键环节把关,推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质检单位监督、建设单位严检四级质量管理,切实把好设计、施工、技术、监督、验收等关键环节。每道工序都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完工后经检验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否则立即返工整改,直到合格为止。邀请人大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工程监督员,加强工程监督,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整改,确保了工程质量。
  (三)多方筹措资金,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任务艰巨,面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不等不靠,积极运作,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的筹资办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例如,中原区政府与布瑞克房地产公司联合建设的帝湖小学工程进展顺利,明年即可投入使用。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所有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做到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确保了全区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条例》、《规划》的实施缺乏有效保障。每年的建设任务基本由各区自主安排,而不是根据《条例》和《规划》规定的每年应建中小学校数量、地址、面积、规模进行统一部署,造成中小学建设与《条例》和《规划》脱节。同时市区学校建设地址、面积得不到保证,造成新建学校位置偏僻,城区建校数量少。例如:二七区新建佛岗东路小学,迁建二七区辅读学校和经开区新建二初中,均是因为前期选址困难,时间久,致使现在仍未动工建设。同时,中小学校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过程监管不到位,完成的没有奖励,没有完成的没有处罚,部分区政府对新校建设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
  (二)项目前期工作过于繁杂,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在郑州市区,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本都须经过立项、可研报批、初设报批、设计、招标等各项程序,且须办理土地、规划、消防、人防、施工等各项手续,大部分工作程序及手续办理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且有法定时限。根据统计,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依据法定时间需要180天。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后续工作就无法进行。
  (三)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急剧增加。随着我市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市框架的拉大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涌入,导致需要入学的适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对现有的辖区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使《规划》中规定的建校数量跟不上形势发展。例如,管城区共有中小学生41285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19250人,占学生总数的46.63%,2009年,管城区共解决外来务工同住子女一年级新生入学1460人,占一年级新生总人数的31.84%。比去年多419人,同比增长40.24%。
  (四)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建小区相继建成,辖区入住人口随之增加。但有些开发商未能严格落实《条例》,对规定的教育预留用地不能严格执行,例如:富田太阳城总户数超过了7000户,以每户3.5人计算,预计入住人口达到25000人。按照《条例》规定,该小区至少应预留1所36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2所24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和4所6个班规模的幼儿园建设用地。但目前该小区未预留任何教育用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按照《条列》规定,建议督促达到建校规模的住宅小区(如富田太阳城),自行择地建校,或者按照《条例》规定向政府缴纳建设资金,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对就近原则对周边学校进行改扩建。同时在具体建设学校时,要在学校规模、用地面积等方面充分考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学校建设。
  (二)加强城中村建设中小学校预留用地管理。在对芦邢庄、七里河、五里堡等规划中的城中村进行改造建设时,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把关,把学校建设工作与城中村改造工作纳为同步进行,测算入住人口,配套建校,保证改造完毕后不出现学生入学难或学校大班额现象。
  (三)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市政府要将15所中小学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市直有关单位和区政府进行目标考核。年终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工作进行总结,并召开表彰大会,对建校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区给予奖励,对完成不了建设任务的区给予通报批评。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