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一步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2月2日至3日,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副主任王旭彤、栗培青、赵明恩的带领下,视察了登封市唐庄乡扶贫移民搬迁、君召乡范堂村整村推进扶贫、宋沟村扶贫移民搬迁,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官峪村、枣树沟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工作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解决我市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年)精神》,按照“新世纪、新扶贫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使我市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2008年与2001年相比,全市贫困人口由11.89万人减少到6.36万人,净减少5.53万人;贫困农民人均收入由822元提高到1594元,提高近一倍,年均增长11.7%。经过多年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投入加大,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郑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组织。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将扶贫开发纳入“十大实事”进行重点督办。逐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从2001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7500万元,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因地制宜,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开展整村推进扶贫,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大力推进移民搬迁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扎实开展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强化监督,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市严格贯彻落实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专户运行,并积极联合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检查和审计,防止违纪现象发生,确保了资金使用到项目,确保了项目真正发挥效益。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扶贫开发工作是动态的、相对的,扶贫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消除贫困的任务是艰巨的。
(一)我市农业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还很重。目前,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34.3万人。其中贫困村范围内6.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非贫困村范围内7.6万人,其它面上20万人。
(二)我市农业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按照先易后难的开发原则,我市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地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进一步增加了扶贫难度。
(三)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比较困难。目前,省里的政策是集中70%的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由于我市没有国家、省定贫困县,这给我市有关部门争取上级资金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几点建议
参加本次视察的各位领导、委员和代表,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归纳如下:
(一)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市政府将此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每年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并列入有关县(市)区年度考核内容。
(二)科学规划。建议市政府将扶贫规划列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避免重复建设,按照市委的要求,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使我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加大投入。鉴于我市扶贫工作是长期的、任务是艰巨的,建议各级政府每年将扶贫开发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递增幅度不低于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拓宽扶贫开发投资的领域,广纳资金,加大投入。
(四)加大培训。各级政府都要认真搞好培训,扶贫最根本的是扶志气、扶能力。不仅要注重对贫困人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要注重技术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从根本让他们掌握从业务工的本事和能力。同时,要切实抓好产业扶贫,为他们就业从业广开门路,使他们不仅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