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我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和《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

发表时间 : 2010/11/1 来源:郑州人大网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8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志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和《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两条例”)开展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围绕三个关键环节开展活动。一是组织专题讲座。执法检查组邀请郑州大学法学院杨红军副教授就知识产权进行了专题讲座,并对“一法两条例”的出台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是就《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内容进行了解读。二是开展实地考察。视察组先后来到河南华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威科姆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企业专利保护和转化实施情况。三是听取工作汇报。专门召开了“一法两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汇报会。会上,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围绕我市“一法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会后,还召开了相关企业、代理机构和有关部门参加的“一法两条例”座谈会。通过检查,执法检查组认为,我市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各项工作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情况
  从这次执法检查来看,市政府围绕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颁布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制定了《贯彻落实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实施方案》,先后印制5万份《条例》单行本,在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期间发放给各成员单位、企业和市民。全市先后组织《条例》培训班20次,培训上万人次。在一些报纸媒体开辟专栏,全面介绍了《条例》的内容、意义、作用等。2010年,全市举行了“保护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郑州”为主题的第十届世界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向市民发放了宣传材料万余份。活动周期间,郑州威科姆、好想你枣业、郑煤机等25家企业展出专利产品50多件,郑州大学、华南医电公司等多家单位发布专利技术40余项,现场进行技术交易转让活动,达成转让的技术项目10多项。
  (二)突出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了配套政策和激励体系
  结合“一法两条例”要求,出台了《郑州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利专项资金100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实施和转化的资助、专利交流合作与专利战略研究与专利促进和保护相关的其他工作。在新修订的《郑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增设了专利奖,其中一等奖2万、二等奖1万。专利奖将对进行发明创造并在本市实施,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给予奖励。巩义市、新郑市、经开区、航空港区等设立了专利专项经费,并由财政单列,主要用于专利申请、奖励、保护、转化和工作推进。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转化项目,给予立项和经费支持,并帮助争取国家、省、郑州市级重大产业化项目机会。
  (三)强化服务手段,进一步健全了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强各县(市)、区“一法两条例”相关信息的收集,及时在知识产权网站发布,有力地推动了各县(市)、区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协调发展。围绕网站建设和完善,开展了为权利人及企业提供保护与运用等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性服务。出台了《关于建立郑州市机械工程行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通知》,对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及时发布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等。不断完善中介机构依法开展专利申报、咨询、查询、诉讼、维权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对代理机构等中介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促进了我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快了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
  一是我市积极深化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截止目前,已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区域8个、优势企业24家。市政府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优势企业给予专项资金资助。今年全市知识产权战略工作会议上,对6家国家试点企业、14家市级优势(培育)企业政府奖励500万元,2010上半年已发放66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创建的积极性。2010年在原来做法的基础上,拓宽业务领域,出台《关于在我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消除零专利的通知》,对首次零专利企业申请专利的费用实行全额报销,并打算用3-5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2010年,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和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立项支持。同时,通过开展建机制体制、建服务平台、建示范项目的“三建”工作,深入推进我市的专利产业化进程,推动建立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体系。今年以来,我市专利申请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专利申请量5216件,授权量3692件,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3%、51%,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17件,授权量347件,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30%以上。
  三是完善专利审查、风险投资服务机制。为突出知识产权工作的示范导向作用,市政府专门建立了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对涉及国有资产5000万以上的项目进行知识产权审查,避免因知识产权问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建立了风险投资机制,研究制定了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关财税、工商、金融政策,鼓励创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从事风险投资活动。
  四是建立机关、企业、中介“三联共建”制度。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的原则,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专利申请和产出情况,切实加强企业专利申请和专利项目资金扶持、技术实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负责技术咨询、项目评审、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将知识产权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发展的重头戏,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行政执法,进一步优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深入开展“雷雨”、“天网”专项行动,净化市场经济秩序。郑州市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商务局、工商局等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针对丹尼斯、大商新玛特郑州金博大、北京华联、郑州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中食品城等大中型流通领域,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百货等商品进行抽查,查出假冒专利20多件。同时,对失效专利以及假冒专利商品、专利标记标注不规范商品,进行了随机抽样,并对商场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根据整改要求,各商场以及批发市场对假冒专利商品共撤柜数百件,价值数十万元。上半年,全市受理专利侵权纠纷7件,结案6件。“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成立后,我市立即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截止目前,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共受理各类25件,处理、审结25件。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和文明执法的基础上,引入和谐理念,做到了既公正、公平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又使双方在案件中自觉提高保护意识,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实现了争议双方、政府、社会四满意。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视察,执法检查组认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法两条例”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个别地方、企业领导的专利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市政府应按照“一法两条例”要求,财政预算单设专利专项经费。目前,除新郑、经开区等四个县(市)区设立专利专项经费外,大部分县(市)区仍是从科技经费中支出,还没有专门的专利工作资金。
  三、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专利执法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深化“一法两条例”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专利保护意识。抓好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依法保护专利权人权益,激励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一法两条例”落实,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要将专利促进和保护工作纳入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加强协调力度和与相关部门的有效沟通,抓好资金和政策落实,争取在若干重大措施上有所突破。如优先扶持在本市实施转化的自主专利项目,优先采购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产品等。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专利技术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强对专利代理行业的管理,着力培育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增加机构数量、扩大服务面的同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拓宽信息网络覆盖面。通过积极支持试点基地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和对企业指导,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建设,促进专利转化。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