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跃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就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和《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近一年来,我们围绕贯彻实施《专利法》和两个《条例》,主要做了五个方面工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突出成效。
(一)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一是制定方案。新的《专利法》和省市两个保护条例颁布后,由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专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动员部署、强化措施、媒体宣传、组织培训、开展大型活动等方面,力争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切实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组织培训。全市先后组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5次;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培训班12次;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培训8次。同时,还印制了5万份“一法两条例”单行本,利用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科技活动周等时机,发放给广大市民。三是加强宣传。在中国知识产权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媒体开辟“一法两条例”宣传栏,刊登各类信息97篇;在郑州电视台、郑州广播电台播出宣传片43部;在郑州科技港、中原网、郑州知识产权网刊登相关信息500余篇。2010年4月,市政府以“保护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郑州”为主题,隆重举行了第十届世界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共展出专利产品59件,发布专利技术46项,现场转让专利项目18项。
(二)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了配套政策和激励体系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市政府按照“一法两条例”的要求,出台了《郑州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利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资助专利申请、实施和转化、开展维权援助行动、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实施示范培优工程、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等工作。二是设立专利奖。在新修订的《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拟定增设专利奖,其中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主要针对为促进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给予奖励。三是出台配套政策。巩义市、新郑市、经开区、航空港区等设立了专利专项经费,由财政单列,主要用于专利申请、奖励、保护、转化工作。其中,巩义市政府对2家企业发放了专利实施奖励及资助资金30万元;新密市在科技发展计划中设立了专利转化计划专项资金。目前,大多数县市区也都设立了专利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三)强化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由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建立了郑州知识产权网,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主动听取网民意见,广泛开展专利服务。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郑州市机械工程行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意见》,对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及时发布专利保护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化解潜在的专利风险。三是规范中介服务活动。市政府明确授权市知识产权局,负责全市专利中介服务市场统一监管,并出台了《郑州市专利中介服务市场管理办法》,促进了中介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快了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
一是积极实施优势培育工程。目前,全市共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区域8个、优势企业24家。市政府在《郑州市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规定,对获得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优势企业的给予10万、20万元资助,对获得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优势企业的给予30万、40万元资助,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分别资助50万、60万元。在今年的全市知识产权战略工作会议上,对6家国家试点企业、14家市级优势(培育)企业政府奖励50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积极性。2010年,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消除零专利的通知》,对零专利企业首次申请专利的相关费用,实行全额报销。二是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2010年,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和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在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等领域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开展建机制体制、建服务平台、建示范项目的“三建”工作,完善了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体系。“一法两条例”实施以来,全市专利申请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其中,专利申请量5216件,授权量3692件,与上年度同期分别增长33%、51%,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1417件,授权量347件,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率30%以上。三是完善专利审查、风险投资服务机制。市政府专门建立了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对涉及国有资产5000万以上的项目进行知识产权审查。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风险投资机制,制定了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财税、工商、金融政策,鼓励创业服务机构从事风险投资活动。四是建立机关、企业、中介“三联共建”制度。政府定期调研企业专利申请和产出情况,切实加强企业专利申请和专利项目资金扶持;中介服务机构负责技术咨询、项目评审、示范推广等;企业将知识产权创新及成果转化作为重头戏,有效整合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后,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首先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聘请专家讲解辅导、开展咨询、制定推进计划。目前,河南华晶、春泉等多家企业已经制定了专利推进战略,运用专利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雷雨”、“天网”专项行动,净化市场经济秩序。市知识产权局、公安局、商务局、工商局等联合行动,针对流通领域事关群众生命健康的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百货等商品进行抽查,查出假冒专利20多件。同时,对失效专利、假冒专利商品、专利标记标注不规范商品,进行了随机抽样,并对商场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根据整改要求,各商场和批发市场对假冒专利商品共撤柜近千件,价值500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受理各类专利侵权纠纷7件,结案6件。二是扎实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项行动。“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成立后,我市立即成立了由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成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目前,中心开通了“12330”五部举报投诉电话,受理各类案件25件,处理、审结25件,并荣获全国首届专利执法暨“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三是开创和谐执法工作新模式。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和文明执法的基础上,引入和谐理念,着重思想教育、思想引导,既公正、公平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又使双方在案件中自觉提高保护意识、遵守法规,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实现争议双方、政府、社会四满意。四是抓好“5•26工程”和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建设。我市专利保护工作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支持,并首批进入“5.26工程”行列。我们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继市中级人民法院入围之后,正积极推荐郑州仲裁委进行申报。这些机制的建立,为全面和深入开展各项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开展展会专利执法专项活动。市知识产权局深入企业进行摸底调研,指导开展专利权稳定性检查评估,并要求他们承诺当参展品被执法部门确认专利侵权或假冒后,立即撤展。目前,我市参加上海世博会展览的专利产品,无一起投诉现象。六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市知识产权局、公安局联合发文,对20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重点保护,组织人员提前介入,帮助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开展执法宣传培训和信息服务。恒昊玻璃公司被挂牌保护后,过去产品被群体性侵权的态势已经明显遏制,大大降低了企业专利维权成本。
通过“一法两条例”的贯彻实施,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我市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先进单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条例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个别地方、企业领导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二是按照《条例》要求,没有设立专利专项经费的县(市)区要设立专利专项经费。
三、下一步主要打算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深化条例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专利保护意识。
二是要加强条例落实。要求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将专利促进和保护工作纳入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抓好资金和政策落实,争取在若干重大措施上有所突破,优先扶持在本市实施转化的自主专利项目,优先采购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产品。
四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专利代理行业的管理,着力培育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增加机构数量、扩大服务面的同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拓宽信息网络覆盖面。
五是注重专利技术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积极支持试点基地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建设。
六是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体系。通过行政和司法两条渠道,依法保护专利权人权益,激励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