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胡 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汇报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议案办理情况。
在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张会录等11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议案(第101号),对此,赵建才市长非常重视,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安排部署,胡荃常务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参加了市人大代表议案交办会,王跃华副市长当即责成有关部门抓紧办理落实。目前,此议案已经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加大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问题
在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研究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2006年,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郑政[2006]12号),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城建规费减免和园区内企业上缴的市级财政税收返还政策。2007年,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补充意见》(郑政文[2007]122号),设立500万元奖励资金,并对产业集聚区在超规模、创品牌、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方面给予奖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意见》(郑发[2007]26号),提出了全市60%的建设用地向产业园区倾斜和理顺管理体制的问题。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文[2009]41号),产业集聚区(园区)奖励资金提高到1000万元,对产业集聚区(园区)规划编制、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公共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等给予补助,提高园区超规模、创品牌、建设创新平台的奖励标准等。2006年以来,帮助产业集聚区落实省市财政扶持资金25863万元,其中省奖励和投融资平台建设资金9100万元,市财政扶持资金16763万元。今年,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精神,结合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实际,通过借鉴苏州、杭州等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正在进一步研究《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以进一步加大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健全扶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规划滞后、布局较散的问题。自全市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以来,坚持规划先行,要求各重点产业集聚区科学、高标准的制定发展规划。在郑州纺织产业园组织召开了全市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现场会,市规划、环保、国土三个部门专题为园区讲解如何做好园区规划。下发了《关于上报全市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的通知》和《关于建立郑州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联审机制的通知》,要求各产业集聚区(园区)结合小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对产业集聚区完成规划编制并按规定经批复后给予30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各县(市、区)也高度重视集聚区(园区)规划工作,拨出专项经费,聘请专业机构制定规划。目前,38个市重点产业集聚区(园区)已基本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按省要求完成了规划的上报和论证工作。同时,为优化全市产业集聚区布局,我们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编制《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目前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积极筹备规划论证工作。
2、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2009年,积极组织产业集聚区参加省政府举办的“2009豫粤产业转移合作共赢洽谈会”,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18个,签约金额近50亿元,居全省首位。组织了“郑州一深圳产业转移市情推介及项目签约仪式”。 今年以来,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省、市开展的系列招商活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如:富士康、东风日产、保绿能源、友旺手机、格力电器、双汇食品、雨润食品等相继落户各重点产业集聚区。自2006年以来,全市重点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583.61亿元,新引进工业项目3793个,园区企业总数累计达到8748家。各产业集聚区对确定入园的项目,积极开展一站式服务,专人跟踪项目建设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并建成投产。
3、扶持龙头企业,增强集聚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们重点对宇通工业园、巩义豫联产业集聚区、上街铝工业园等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园区重点扶持。自2007年以来,对以上龙头企业园区从超规模、销售收入增长、税收增长补贴、税收贡献等四个方面共奖励资金126.78万元,用于园区内企业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建设。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如高新区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巩义市产业集聚区的电子箔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PS板基占45%,空调箔占30%以上,成为亚洲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基地;中牟汽车工业园汽车零部件企业占全市的70%;新密超化耐材工业集中区被中国耐材协会授予“国家级耐火材料产业基地”称号;荥阳建筑机械工业集群区和阀门工业集群区分别被国家建筑机械行业协会和阀门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机械之乡”和“中国阀门之乡”称号。
4、完善基础设施,注重集约发展。把基础设施投入纳入目标考核,督促各产业集聚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形象。2006年以来,重点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47.2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534.93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标准化厂房237.09万平方米。郑州纺织工业园、管城金岱工业园、上街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等新建园区实现了“五通一平”;郑州机械制造(加工)产业园、新郑中原食品工业园、航空港区等多数产业集聚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或“九通一平”。
三、关于完善配套服务问题
1、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对省级产业集聚区建立投融资平台达到一定规模且运作良好给予1000万元的财政资本金补助,对市重点产业集聚区建立投融资平台达到一定规模且运作良好给予500万元的财政资本金补助。到2009年底,郑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中牟产业园等19个产业集聚区建立投融资平台。其中,郑东新区建设投资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融资46.58亿元;中牟产业园郑汴产业带开发建设投资公司融资能力达到30亿元;高新区郑州高新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融资能力近25亿元。
2、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对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创新平台给予奖励或财政补助,鼓励产业集聚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为园区中小企业服务。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中有6家建立了公共创新平台,郑州航空港区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一期投入使用;上街阀门产业集聚区国家承压阀门产品质监中心土建工程全部完成,仪器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郑州纺织产业园国家棉花技术检测中心和纺织技术检测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截至目前,全市重点产业集聚区中共有企业技术中心297个,其中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6个。
3、强化目标督导,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了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市领导分别分包几个产业集聚区,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指导推动工作;县(市)区对所属的每个重点产业集聚区明确一名主要领导,对目标进行再分解,落实到乡镇;集聚区所在乡镇明确一名领导,负责落实每项目标。每年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各项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制定产业集聚区重点工作指导意见,每年召开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现场会或观摩会进行安排。加强对目标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实行月分析、季通报、年度考核制度,及时掌握产业集聚区各项目标完成情况。同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系和权限。目前,全市3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均成立了管委会,其中副厅级3个,正县级1个,副县级6个。对高新区、经开区下放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55项,有效的促进了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以上汇报,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