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郑州市2009年非税收入收支决算及2010年1—9月份非税收入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视察报告

(供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参考)

发表时间 : 2010/11/1 来源:郑州人大网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加强对我市非税收入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提高我市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水平,10月9日,预算工作委员会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平带领下,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实地察看了地铁建设工程和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听取了市财政、教育、国土资源和卫生等部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对市政府《关于2009年度非税收入收支决算及2010年1—9月份非税收入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了初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非税收入完成2326844万元,为预算的135%,增长15%;市本级非税收入完成1448622万元,为预算的136%,增长21%。全市和市本级非税收入缴入国库的比例分别为91%和92%。2010年1—9月份,全市非税收入完成1991213万元,为预算的93%,增长35%;市本级非税收入完成920932万元,为预算的73%,下降6%。截止9月份,全市和市本级非税收入缴入国库的比例为92%。
  代表们一致认为,视察的重点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良好,市财政、教育、国土资源和卫生等部门汇报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内容详实,符合我市实际。2009年以来,市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不断加强非税收入收支管理,强化收入征管,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不断完善银行代收网络,推行网上代收模式,严格票据管理,实现了源头控管,非税收入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非税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速,入库率逐年增长,资金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我市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更趋完善,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项目的成果显著,非税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市本级非税收入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公交、自来水、燃气、供暖、污水处理、城乡社区事务、城市建设及管理维护等方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代表们也指出了一些应予以重视的问题:一是非税收入征管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如以票控费和银行代收工作仍需加强,网上代收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非税收入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向民生领域投入还要进一步提高,如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服务设施简陋等;三是非税收入支出的决策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决策过程需要进一步科学、民主和透明。
  三、几点建议
  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编制好非税收入预算。全国人大对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将把目前在预算外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此,今后一个时期,市政府财政部门要不断改进完善和细化预算编制办法,积极推进综合预算的编制工作,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力度,进一步提高收缴效率。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严格落实相关规定,依法组织非税收入,规范非税收入减、免、缓征缴行为,拓展收费渠道,挖掘征收潜力,堵塞存在漏洞,确保非税收入实现应收尽收、持续增长和有效运行。同时,要畅通完善各种缴费手段,继续完善银行代收网络,加快现代化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开展网络缴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进一步提高收缴效率。
  统筹安排非税收入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非税收入在确定支出方向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在侧重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要突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着重增加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项目投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前,应加强宣传工作,将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充分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建设方案,力争把好事办好。
  加强非税收入支出监管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非税收入大量应用于城建重点工程,要把城建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一是通过大力开展政府采购,不断扩大工程采购覆盖面,降低建设成本;二是市财政、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投资评审及项目审计;三是要充分利用好中介机构等社会资源,对城建重点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开展绩效评价,进一步减少项目资金浪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切实防范债务风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要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监管,通盘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在确保重点城建项目支出需要的基础上,要严格把关,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和偿债准备金制度,及时归还到期贷款,保障政府的信用度。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