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情况的报告

——2011年10月27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发表时间 : 2011/12/1 来源:郑州人大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赵红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汇报本年度我市《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依法狠抓落实,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贯彻法律的主要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委书记连维良明确要求“要用最严厉的措施抓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要从快严查、细查、深查,失察的要问责”。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天君等市领导也多次批示,并深入基层视察,督促指导工作。各县(市、区)政府都把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领导调研、签订责任书、开展执法检查等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贯彻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搞好宣传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组织领导干部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学习的同时,重点对食品生产从业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以“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开展了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等系列主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今年5月30日和6月12日,我市先后两次在绿城广场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每次参加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
  (三)强化沟通协作,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市政府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市政府办公厅增设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安委及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指导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总体上看,全市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正在完善并开始发挥作用。
  (四)严格日常监管,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
  各级各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一步细化监管措施,着力提高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水平。一是坚持开展例行监测制度,对蔬菜、水果、水产品实行了现场速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9.74%、99.94%、99.84%;对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1.25%;对定点屠宰厂屠宰生猪检疫检验率100%,病害生猪检出率3.63‰,全部无害化处理。二是严把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关,积极推进生产加工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对使用未通过安全性评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坚决不予受理。上半年共受理192家企业提出的230个产品单元的许可申请,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215个,完成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65家。三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各县(市、区)、各部门强化措施,屡出重拳,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据统计,1-7月共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158个,取缔无照经营户598家,查处食品违法案件673件,责令70余家企业停业整顿,有效遏制了食品安全案件多发频发势头。四是切实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组织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自查,并与市政府及监管部门签订递交了食品安全承诺书和食品生产质量安全责任书,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五是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对食品经营户实行分级分类监管,依照信用等级分类巡查,并实行“一户一档”管理。以大型食品商场、超市经营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依托,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正在分层逐步建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企业和监管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平台。
  (五)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组织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各环节的专项整治,以一个个阶段性成果,推动了食品安全形势的稳步好转。一是从今年4月份起,在全市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办理各类违法案件21起,全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二是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我市立即部署“瘦肉精”专项监管排查和整治工作,检查以鲜、冻肉类为原料的食品生产企业230家次,未发现使用含有“瘦肉精”的原料肉进行加工食品等情况。三是今年5月22日,我市35家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调味面制食品被北京市工商局通报后,我市立即采取果断措施立案排查,检查食品生产企业922家次,立案查处6家,查处不合格调味面制品4352公斤,在荥阳市发电厂全部销毁。四是今年5月份,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我市依法开展了问题产品查处工作,目前,已将防范处置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工作纳入常态监管。五是7月12日,央视对我市2家生产沙琪玛的厂家进行曝光后,我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沙琪玛生产厂家、食品批发市场开展拉网式排查,对两家企业采取了取缔和封停处理,对有关人员依法处理。六是7月中旬起,我市在开展“地沟油”四项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展了“地沟油”专项整治,对违法行为彻查并予以严惩。七是10月19日,北京市工商局将郑州思念公司生产的某批次三鲜水饺列为不合格产品,对此,我市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危机处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领导第一时间靠前指挥,各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开展查处工作,并督促思念公司查摆原因,积极整改,由于措施及时有效,目前,网民评论趋于客观,媒体炒作明显减少。
  (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水平
  为保证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有序开展,全市建立了食品安全常态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一是实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治理情况周报制度和食品安全双日例会制度;二是实行分片包干制度,每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明确有一个县处级领导作为监管责任人,对所分包企业负责;三是实行食品安全监管漏检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四是在媒体公布投诉举报受理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制定《郑州市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管理办法》,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队伍力量。以上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落实和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并被多次曝光,暴露出我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风险监测和预警以及危机应对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二是整个食品行业守法意识、自律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食品安全法》一些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及保健食品监管办法出台滞后。四是监管部门职能调整尚未完全到位,六县(市)餐饮服务监管职责仍由卫生部门承担,机构改革上下不一致。五是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督抽检、风险监测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指导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继续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一是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加强风险预防和危机应对能力建设。二是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监管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推动监管合力的形成。三是强化法律的威慑力,加大执法力度,对蓄意制售有害食品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从严惩处。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把监管部门的监管、群众的市场选择、群众监督举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严格自律,讲诚信、讲道德。五是调整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为主的运转机制,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六是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监管网络,推进检测资源整合、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七是加强政策解读,提高《食品安全法》社会知晓度,提升城乡居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及各位代表、委员的监督支持下,切实把《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好,切实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为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