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1年10月27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发表时间 : 2011/12/1 来源:郑州人大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秘书长  张学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郑州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方针,创新机制体制,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774元增加到9225元,年均增长14.1%,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23:1缩小到2.05:1。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位居第13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排名第2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9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
  一、近年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建设。2009—2010年,市财政共安排资金8000万元,新增设施蔬菜面积5700亩,年新增效益6000万元以上。二是提高畜牧业规模养殖效益。2009年以来,市财政投入资金1亿元,重点建设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畜禽养殖基地等6大工程220个项目,新增产值12.1亿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35亿元以上。三是提升渔业发展水平。深入实施《郑州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黄河鲤鱼品牌为代表的沿黄现代渔业产业带。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3.5万吨,位居全省第2位,沿黄县(市)区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四是加快林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争取国家和省公益林项目资金2257万元,实施公益林项目106万亩;争取国家资金3.86亿元,实施退耕还林60万亩;同时,市财政按照每亩100元的标准对新发展的绿化苗木基地进行直补,促进了林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五是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年实现综合收入6.74亿元。
  (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一是创新农业投资机制。今年,市政府设立3亿元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都市区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60多万亩,直接带动农户95万户。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1260家,合作社成员达到11.93万个,带动农户23.67万户。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通过落实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十大实事”、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开展农民就业和创业帮扶活动等有效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市外转移就业16.24万人。
  (四)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二是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增加农民创收能力。“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7万人次、转移就业培训2.3万人、培育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10.8万人,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林水项目149项,投资总额达到44.7亿元,政府投资规模是“十五”期间的15倍,年均增长92.6%。改造中低产田43.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4.54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建设小型水源工程3.5万个,为农业稳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我市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收增产。
  (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奖补资金15.6亿元,完成了332个项目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二是积极实施“新网”工程。2009年以来,全市新建、改造营业面积17.7万平方米,发展乡镇超市18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155个,覆盖了全市95%的乡镇和81%的行政村。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标准村卫生所2099所,新建文化大院1800个,新建“一场两台”体育设施2358个;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40元;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89亿元,完成了100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完成扶贫移民搬迁6316户2.5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市贫困村贫困人口与2005年相比净减少5.03万人。
  近年来,尽管我市的农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差距,保持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农业生产资料和成本上涨过快,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就业培训任务繁重。四是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为确保实现《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00元、年均增长10%”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已把农民增收列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各级、各部门明确任务,强化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农民增收工作。
  (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蔬菜花卉高效园艺产业,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大都市生态圈建设,着力打造集生态、景观、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环城苗木花卉林果产业带。到2015年,蔬菜产量达到40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7万亩,籽种繁育和生产面积扩大到25万亩。
  (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80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到2015年,培育5-6个农业节庆品牌,建设10个特色农家乐旅游村。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30万人次、科技入户示范工程1.5万户、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
  (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抓住国家支持水利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新增旱涝保收田1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新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五)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营销。大力推进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和农产品销售,继续推进“两店进社区”、“新网工程”建设,使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到流通环节的收益。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增强调控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六)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在现有基础上逐年扩大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逐步建立保障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强农业增效和抵御灾害的保障能力。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已被国务院批准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将抢抓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一区两城”战略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努力实现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的发展目标,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