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本次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报告”,为深入了解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为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提供参考。10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旭彤、栗培青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冒雨视察了郑州农村人力资源中心市场、中牟县官渡镇大段庄村、河南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听取了市农委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经营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培育农民增收增长点;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等,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积极开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培训等,着力提升了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能力。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新网工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民正在向共同富裕和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迈进。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差距。目前,保持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增收任务依然艰巨。农业生产资料和成本的过快上涨,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民增收空间受到制约。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因素制约,农民进一步增收难度加大。比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无法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农民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民增收空间受到制约。
(三)农民增收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不但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且科学种田、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水平也不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工资收入低于同类整体工资水平。
三、几点建议
代表们对我市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1、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严格落实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购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防农民负担反弹。2、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政府要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郑州市农业投资保障条例》,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完善使用办法和项目推进机制,逐步建立保障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3、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进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贷款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农村金融改革,努力提供“三农”发展的资金保障。4、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开拓思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布局,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2、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发展旅游体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功能。3、加快“新网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扩展农产品物流渠道,使农产品快速而直接地进入市场,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到流通环节的收益。4、打造郑州农产品品牌。制定奖补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创建品牌,大力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1、加强对“领头人”培训。培养农村创新型的领头人、经纪人,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2、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效益。3、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工的技术技能,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4、加强农民增收政策制定。政府要尽可能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对农民群众进行引导、扶持,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
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农民的问题,更是各级政府的问题。农民的稳定增收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诸多社会问题,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一区两城”战略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进一步促进农民转岗就业,努力实现保持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