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霄鹂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向本次常委会会议作以报告,请予审议。
一、郑州文物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郑州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在中华文明发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曾七朝为都,八代为州,留下了许多重要遗存。目前,郑州各类文物古迹达1031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69处,无论是文物古迹的总量,还是全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数量,都位于全国地级市的前三甲之列。在国家文物局近期发布的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郑州与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一起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大遗址片区。
二、郑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近年来,我市文物事业发展较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大批珍贵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和有效传承,郑州历史文物资源不仅成为郑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而且正在成为郑州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事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连维良同志到郑州工作后第一次进京就专题向国家文物局汇报我市文物事业发展问题,市长吴天君同志来郑上任不久就多次视察文物工作,市人大白红战主任、雷志副主任多次率人大代表对全市文物工作进行视察和调研。二是机构得到加强。在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减员和缩编的情况下,独立成立了郑州市文物局,管城区也专设了文物局,其它县(市、区)也都充实了文保力量。三是加大经费投入。2010年争取文保专项资金1822.2万元,包括商城遗址公园在内的8项重点项目工程投入近5000万元。
(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圆满完成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任务。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彰显了我市文物资源大市的重要地位。二是积极推进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将于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大会。目前根据全国统一安排,大运河郑州段申遗项目申报点的遴选及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圆满完成。丝绸之路申遗项目正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
(三)文物普查等基础性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全市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历时5年。圆满完成了文物普查任务,组织工作和普查成果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全市共计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315处,是之前的7倍多,大批新文物点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有4项列入全国100项文物普查新发现,居全省第一。二是文保单位申报和管理成绩突出。成功申报了第六批国保和第四批省保,国保申报成功率及数量居全省第一。完成了243处郑州市第二批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建控地带的划定工作。
(四)文保单位保护展示和利用持续推进。一是科学编制保护展示规划,完成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规划》等一批保护规划的制订工作,启动了郑州市中心城区周边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与市城乡规划局完成了郑州市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工作。二是联合制定城市紫线规划并予以公示,有效避免了因城市建设规划不到位可能带来的对文物的破坏。三是加强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加大商城遗址、郑韩故城、北宋皇陵、新密古城寨遗址、荥阳故城等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力度,积极组织古荥城隍庙、新密县衙等多项本体维护及环境整治工作,使大遗址得到科学有效保护。
(五)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科学有序。一是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文物调查勘探发掘报告编制办法》、《文物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办法》、《文物行政许可办理操作规程》等,被省文物局推广。二是扎实开展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基本建设尤其是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抢救保护文物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六)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一是博物馆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纳入文物部门业务指导与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共11家,已备案纳入管理的行业博物馆1家、民办博物馆3家。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有效发挥。郑州博物馆主题陈列“古都郑州”成功入选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成为全国省会城市综合类博物馆中的唯一获奖陈列;《创世王都—郑州》被省文物局推荐参评第九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单项奖。
(七)文物安全和执法工作得到加强。一是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制定了《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启动了《郑州商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修订工作,制定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为文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狠抓文物安全工作。与郑州市公安部门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连续多年实现“文物安全年”。三是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坚持做好对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依法办案。
(八)文博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9个项目中,我市独自承担或参与承担的占5个。近年来,大师姑夏代城址发掘、唐户遗址考古发掘等5个考古发掘项目连续获得全国考古新发现,在全国文物界、考古界引起巨大反响。
三、存在的问题
在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大背景下,我市文物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市现有文博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存在较大的缺口,与我市的文物资源地位和庞杂的业务工作量不相适应,亟需增加机构编制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遗产保护亟待立法。目前国内西安、广州、杭州、重庆、大同等城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大遗址保护条例。为切实做好我市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我市也亟需制定大遗址保护条例,为大遗址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三)社会各界对文物价值及利用的认识亟待提升。与北京、西安、南京等其他大古都相比,全社会(包括郑州民众)对郑州作为大古都的认知度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对大古都的认知和利用意识,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文物事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待相比,任务还十分艰巨。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文物事业历史性发展机遇,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文物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服务。
(一)全力推进遗产保护事业。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建立文物档案、文物地图,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编制一批全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保护维修工作打好基础。启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郑韩故城遗址等十大考古公园建设,完善大遗址保护管理体制,为百姓提供更多领略历史文明的活动空间。集中修整一批适宜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看点。做好大运河申遗、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为郑州增添新的世界性遗产。进一步加强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基础研究、宣传展示,扩大影响力。
(二)积极做好考古科研工作。重点做好郑州地区人类起源、农业早期文明、嵩山文化等课题研究,阐释郑州地区作为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成因。寻找商王陵、甲骨坑、早期人类活动遗迹,丰富郑州作为中国大古都的内涵。
(三)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全力推进郑州商都博物院、郑州世界客属文化中心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郑州北伐战争纪念馆等场馆建设。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逐步形成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体系。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施文物陈列精品工程。
(四)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好务。配合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做好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经济项目建设争取时间。对一些重要大遗址提前做好沟通,使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文物资源,打造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亮点。
(五)依法保护文物安全。研究制定《郑州市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对文物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安防、技防设施,加强对文物收藏、流通、鉴定和进出境的管理,确保文物安全。
(六)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充分发挥各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文物网站建设。抓住“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点,组织一系列规模、声势、影响比较大的宣传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举办、协办、组织、承办考古及博物馆类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展文物对外展览的渠道和区域,适时推出具有郑州地方特色的精品展览到国内外巡展。
(七)加强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各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博人才,分层次、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高层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复合型人才。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