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给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旅游工作情况的汇报提供参考依据,受主任会议委托,我委于12月21日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旅游工作进行了视察,听取了部分景区的情况汇报,综合以往对我市旅游工作情况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旅游工作发展迅速,形势喜人
近年来,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把发展旅游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精心规划,加强管理,塑造精品,大力加强宣传推介,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自2004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及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保障措施和奖励政策,有效地调动了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主要市县区也都相继制定了配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旅游、发展旅游的氛围更加浓厚,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市36个在建重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计划投资1119.35亿元。旅游招商成效明显,计划投资35亿元的中岳文化苑项目成功签约。“项目四进”工作进展顺利,8个争取进部委规划的项目均已得到省旅游局认可,并有5个项目进入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6个争取进省级规划的项目,均已进入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1个争取进央企的项目正在积极洽谈。
(三)宣传促销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积极推介、广泛协作、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互促共销活动。利用“郑汴洛焦”旅游推广联盟的优势聚合,以优势品牌捆绑促销,扩大游客环流,促进区域优势互补。通过赴外地参展、组织产品宣传、邀请旅行商及业界贵宾踩线等方式,推动业界交流与务实合作。深入开展郑州旅游标识及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参与组织河南与香港旅游双向交流与合作发展大会暨“认知中华从河南开始”主题推广活动、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交流会议、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第一次会议暨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中原行等活动,提高了城市知名度。通过组织2011“家园郑州?快乐悠游”、“旅游进社区”等活动强化了城乡旅游宣传。
(四)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成效明显。《郑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评审;《郑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2011-2030)》进展顺利;荥阳沿黄旅游产业集聚区、好想你木本粮生态园等10个景区规划编制完成。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强化了旅游景区的标准化管理,积极引导其挖掘文化内涵。
(五)强力规范行业秩序,不断提升接待服务水平。集中开展一日游、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责任险、旅游合同、车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90余家违规企业做出了限期整改、对拒不改正的河南和平假日旅行社等10家单位给予注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理。联合工商、安监、卫生等部门,持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发布虚假广告、超范围经营、低价恶性竞争等违规行为,规范了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满意度模拟测评及整改督导,各县市区旅游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实现功能和信息的全面升级,一批影响我市游客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前三季度,我市在全国50个样本城市中游客满意度排名大幅前移,分别位居第38、25、27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旅游业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也对管理体制机制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集中暴露出来,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一)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把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区,郑州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应当充分运用这些资源,为传承华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但从目前来看,旅游业在这个方面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过分的商业化、庸俗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与国务院所确定的战略定位不相称。
(二)旅游产业链条短。目前,我市旅游市场依然处于观光式阶段,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旅游购物消费方面,仍是旅游业发展的弱项。据测算,2009年我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18%,高于河南省16%的旅游购物平均水平,低于全国19.7%的平均水平,与30%左右的世界旅游购物平均水平相比存在更大差距。
(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一是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中心,二是交通不畅的问题比较普遍,我市仅开通了到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公交一号线,缺乏郑州市区通往环城旅游景区(点)的其他旅游公交线路;普通公交车的车辆运行状况不佳,发车的场站少而散,公交车的停靠站点又过多,给市民和外地游客造成出行难、耗时长等诸多不便;特别是通向“农家乐”景点的道路更差。
(四)部分景区的建设管理亟待加强。一是部分景区管理粗放,导游图、路标等设施不到位;二是有的景区导游普通话水平很差,影响我市对外旅游形象;三是“农家乐”近郊游尚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农家乐”餐馆环保意识差,废水处理设施不配套。
三、几点建议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旅游业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其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品位。要把旅游产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加快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军行业重点扶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进行培育。
(二)进一步发挥旅发委的作用,形成旅游一盘棋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决策,部门行业协作,上下系统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一步发挥旅发委的作用,建立健全旅发委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成员单位如交通、公安、工商、文化、广电、宗教等部门的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影响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市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客宰客行为,快速高效处理游客投诉,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三)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灵魂和中心,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旅游产品是做好旅游的关键,对我市正在建设的旅游景区,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坚决地杜绝平庸,每个都应是有吸引力的精品景区。要高标准编制《郑州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积极指导帮助各县市区、各重点景区(区域)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丰富提升人文精神内涵,将我市旅游业打造成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手段。
(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的旅游服务水平。一是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当前,我市的旅游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要适应当前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游客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加快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不可或缺的产品要素,也是目前国内各旅游城市发展大旅游,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应把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突破点,在郑州市城市中心的适当位置选址,建设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游客服务中心。三是建立旅游交通环线和支线。增设新的旅游公交线路,开通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观光巴士,形成快捷便利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
(五)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企业经营。积极扶持、培育条件成熟的旅游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进一步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税费政策。对旅游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税费、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形成良好发展氛围。完善奖励机制,加大对新创A级景区、新评或升级星级饭店、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的奖励力度。各级政府应当对涉及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配套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调动各级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