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访市人大代表李晓雷
“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谋划深、脉络清、举措实,彰显了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体现了求真务实、争先进位的价值追求,打开了深化转型、持续发力的崭新局面。” 市人大代表、中原区委书记李晓雷说。
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中原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坚持以科技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都市型工业为支撑,着力构建“一区多园”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打造以郑州中央文化区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重点任务在中原区落地落实。
谋划发展,胸有成竹。李晓雷介绍,中原区将聚焦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聚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依托 40多个产业园区带动,加快科技服务业、都市型工业两大主导产业聚链成群。聚焦文旅商消费带动,加快建设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深化提升“一路四街”。聚焦项目建设,谋划重点项目298个。聚焦发展环境优化,以 “六最”营商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区人民医院等5所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确保郑州市实验中学等10所中小学、幼儿园具备招生条件。全力加快安置房建设,努力让群众早日实现“安居梦”。
城市更新赋能 民生品质提升
——访市人大代表蔡妍
“《郑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是全国省会城市首批、全省首部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将于3月1日起施行。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更新政策高效落地和持续创新,让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市人大代表,河南五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蔡妍聚焦我市城市更新政策落地,期盼政策暖风惠民生。
蔡妍表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城市更新条例》的出台,是一场“及时雨”,顶层设计让城市更新迈入法治化轨道。好政策,落实好,执行好,才能更高效惠民。蔡妍建议,切实做好城市更新项目方案策划及资源整合,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参与;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促进土地提质增效;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入库项目的开工建设,提升城市更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落地效率。同时,落实好补偿政策,让群众成为城市更新的受益者,个人合法权益也能得到切实保障。
城市更新,群众要积极参与。强化宣传,大力推进社区、企业、居民三级联动,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营造“城市更新为人民,人民支持城市更新”的浓厚氛围。加强城市更新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城市更新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持续性,以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申报“烩面之都” 叫响餐饮品牌
——访市人大代表李斌
“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烩面的起源与成名地均在郑州。”市人大代表,郑州市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合记人民路店总经理李斌说。
李斌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州市先后涌现出萧记三鲜烩面、红高粱、裕丰源滋补烩面、四厂烩面、宴渠老烩面等代表性品牌。目前,郑州餐饮业从事销售烩面的中餐、简快餐企业有数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达数十万。
“郑州名吃,叫响全国乃至世界,餐饮品牌纳入非遗是个标志。” 李斌介绍,郑州烩面制作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到郑州、看少林武术、听河南豫剧、吃郑州烩面”成为外地游客必须打卡项目,郑州市也被省内外消费者赞誉为“烩面城”。
“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竞争力的资源性要素。” 李斌介绍,目前,郑州烩面、开封包子、洛阳水席已经成为郑、汴、洛三个城市最鲜明的餐饮名片。郑州市无论从烩面起源,还是烩面种类、经营规模以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获得“中国烩面之都”称号当之无愧。李斌建议,开展“中国烩面之都”项目申报工作,叫响郑州烩面品牌,为郑州餐饮业发展助力。
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 激发数字经济驱动力
——访市人大代表马超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激发数字经济驱动力,聚焦打造‘算力之城’,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优化算力算法和大数据中心布局;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持续实施‘智改数转’行动,振奋人心。”市人大代表、泛锐云智科技(郑州)有限公司项目研发副总监马超峰认为,郑州要加大数字经济支持力度,链接院企创新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郑州新活力。
马超峰建议,要加强引导企业数字化发展,加大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数字化产业链条,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对数字化领域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让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释放。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双方如何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马超峰建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领域建设“创新基因库”“科技成果项目库”“科研人才库”等大数据库,通过数据共享和数据资源挖掘,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鼓励院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研发机构等。鼓励科研院所科研资源信息共享,打破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