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区属城乡结合区,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复杂的利益关系而诱发的矛盾冲突,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该区从发挥农村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入手,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畅通民意渠道,使农村代表联系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全区农村人大代表成为促和谐、谋发展的主力军。
基层代表敢言敢为
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和意见的办理,建立代表建议督办负责制度,一改过去答复满意即办理完毕的做法,实行办理满意制度,只要代表不满意,承办单位就要一直办理,并将办理结果进行公示。连续两次办理结果代表不满意,常委会将启动质询程序。常委会还建立了代表建议“绿色通道”,随时接受闭会期间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办理。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代表们履职的积极性。
据统计,仅最近两年来,该区人大代表提出的200多件议案、意见和建议中,由农村代表提出的占了85%,小到城市游园的路灯照明和农民出行问题,大到新农村建设如何搞、生态经济强区如何发展,代表们的建议字字真挚,饱含对发展的渴盼,对民生的关切。“基层人大代表长期工作和生活于普通群众之中,对群众的所想所盼也感受更为真实,更容易倾听到群众呼声。”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说。与此同时,农村代表参加代表活动的积极性也较为高涨,两年来,常委会先后组织近20次代表视察活动,农村基层人大代表累计参加达到300人次,基本上每人每年都要参加至少一次。并且呈现出“三高一低”:主动报名参加视察和列席常委会会议的积极性高、视察中提问询问的频率高、座谈时发言的积极性高、请假率低。
群众冷暖的知心人
“处处留心皆民意”这是区人大代表、弓庄村支部书记高广建的口头禅。土地被征用后,村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一直让他揪心。为此,他通过走访周边村庄,深入了解被征地农民的所想所需,联合多位代表提出了“加大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扩大就业渠道”的建议,区人大常委会为此专门组织了特定问题调查。2007年,区政府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区级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并出台鼓励失地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财政扶持政策,赢得了群众的一片赞誉。与高广建不同,古荥镇的农民代表李彦生则通过自己的呼吁,解决了该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听民声、察民意、谋民利,基层人大代表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同身受着群众的冷暖疾苦,并积极向常委会和政府反映,或者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或者解决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用他们的话说:“父老乡亲都在盯着你,你想脱离群众都难。”
化解矛盾于萌芽
去年,被确定为郑州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的王砦村,部分群众在规划拆迁中有不理解情绪,找到人大代表王小奇反映问题。王小奇认真地将群众的担忧和顾虑一一记下,找来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研究。对村民的担心和顾虑一一答复,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村里有能力当即解决的,当即给予解决;对需要协调上级解决的,积极向上级政府反映。同时,组织村民到金水、二七等城中村改造的先进地区学习经验,通过算对比账等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在他的建议下,村两委在各村民小组都设置了矛盾排查员、调解员,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做到了抓早、抓小、抓苗头,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面对城郊农村因征地补偿、项目开发等而不断增多的不稳定因素,基层人大代表们不回避不遮掩,勇敢地站到维护基层稳定风口浪尖,担负起政府和民众之间政策宣传、信息传递、矛盾缓冲的角色,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和谐稳定,将一件件不稳定因素化解在了基层。
促进发展的好把势
古荥镇程庄村的李小毛代表,本身又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以后,他通过走访调研其他地区土地流转的成功实践,大胆结合该村实际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吸引客商投资建立了300多亩的花卉基地。使村民变成了坐收地租和享受股份分红的股东,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惠济区,像李小毛这样的身兼基层组织负责人的人大代表占了一大部分,他们将履行代表职责和干好本职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出主意、想办法、干实事,既是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又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实现了履行代表职责与干好本职工作的两不误两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