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网上“织围脖”,受到粉丝“会锦饭”的追捧,人民网微博当日猛增9万多条信息,有识之士认为,胡总书记开微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关注网络舆情、重视民意,积极与民众交流沟通的态度,许多网友期盼,更多的政府官员开博,适时与网民互动。
在信息时代,网络作用堪称重大,可以说是明辨是非、洞察秋毫的千里眼,是化解矛盾、维护民生的好帮手,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的突击队,是抢时间争主动、克敌制胜的生力军。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学会与网络打交道,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网民所议所提虽是个人意见,但来源于生活,出自于社会,代表着一个群众,不管是粗言、苦药,还是牢骚、怪话,只要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都能为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我理解,网络是一个“舆论场”,在这个“场”中,谁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成为掌控舆论的主人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委、政府的声音缺失,网络的自发舆论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
实践一再证明,对待网络事件,“躲”肯定不行,“堵”也不是办法,“拖”更解决不了问题,消极必然被动,积极才能主动。起码有两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快速反应是基本要求。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阻止公众知情的实现,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付出成倍的代价。因此,必须第一时间捕捉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要上网看又要上网说,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谨慎,“看”是为了掌握情况,“说”是为了澄清事实,对事件基本情况的公开要快速,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要谨慎。应当讲,多数网民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比较在乎的往往就是一种尊重和态度。
其次,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上网不是形式,更不是作秀,不仅要“上得去”,更要“下得来”。上得去是要通过上网了解情况,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下得来,是要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分清真伪,给网民一个负责任的答复,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这是一种运用网络的能力和智慧。
我们知道,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影响着中国政治生态。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邮箱收集议案、提案开始,到官员上网与网友在线交流、线下见面,到官员开博客、再到官员以短平快的方式“织围脖”等方式,搭起官员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2003年12月23日,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在外交部网站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成为首位公开与网民对话的部长。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首次“触网”,几个月后,温家宝总经理与网友在线交流2个多小时。
博客兴起后,许多官员开始开博。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民生博客”受网民热捧;去年下半年,江西省的99个县级政府的行政首长在网上“组团”开通了“民生博客”,并因此受到热捧。
湖南桃源县政府去年下半年就开通了微博,是我国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随后11月2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晧开通的“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发布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进展,受到大家普遍关注。同时,伍晧还开通了个人微博。网络在给我们执政党建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用得好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过去,我们是“支部建在连队上”,现在则要把“支部建到网络上”,也就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这种探索是永远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