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人大常委会财工委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关于“围绕全县重点工作开展调研活动”的要求,为加快推进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建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礼印带领财工委,于4月18日至30日采取走访、座谈、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方式,对集聚区建设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汽车产业是中牟县的支柱产业。多年来,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集聚区建设,多次视察指导工作。中牟县政府强力推进集聚区开发建设,成立了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集聚区的规划开发和建设管理等工作。集聚区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集聚区内现有郑州日产、海马商务、河南红宇3家整车生产企业,占全省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总数的一半;有郑州东工、泰新内饰、郑州宇傲等近4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及物流配送企业;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已经成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郑州市重点产业集聚区、郑州市跨越式发展先进集聚区。在《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中被确定为重要发展区域。
二、发展优势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集聚区已经具有了诸多优势。
(一)政策优势。省、市重视和支持集聚区的发展。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多次就集聚区有关问题作出批示和指示,亲自协调解决问题。按照《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郑州市汽车产业集聚区55平方公里,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就占了52平方公里,集中布局汽车及零部件生产项目。河南省发改委已原则同意把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列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届时将在电价、用地、异地投资分享税收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二)产业优势。目前,集聚区已具备年整车生产能力15万台。随着郑州日产、郑州东工扩大产能,郑州日产电动汽车研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5年内汽车产量将突破30万台规模。随着2011年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集聚区内汽车产业链条将更加完善,集聚区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
(三)交通优势。集聚区北临陇海铁路,南临郑民高速,西接国道107新线,东接省道223线。北距郑开大道、郑汴物流通道和国道310线不到6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0公里,西距国家内陆铁路货运一类口岸郑州东站25公里。15公里范围内有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郑民高速3个出入口。航海东路中牟段横贯集聚区东西。
(四)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优势。集聚区规划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投资建设成本较低,适宜承接汽车及零部件项目。目前已经获批的建设用地指标7平方公里,是郑州市其他37个重点产业集聚区无可比拟的。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中牟县现有人口70余万人,其中城镇技能人才2万余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中牟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县,有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3万多人,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万多人,为中牟经济社会发展和集聚区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保障。
三、成效明显
2010年,集聚区汽车产量14.5万台,完成销售收入128亿元。目前,集聚区内已初步形成了从汽车研发、生产到销售及服务的资源聚集与互动的配套体系,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规划编制有序进行。按照河南省关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集聚区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编制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规划。其中,总体发展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集聚区路、水、电、气、排污、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设路南段延伸一期工程、“两横一纵”骨干道路已建成通车。西环城路南延工程、建设路南段延伸二期工程、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等一批基础设施正在建设。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来,集聚区积极招商,探索出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组团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投资100亿元的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产业园、投资5亿元为郑州日产配套的9家零部件企业,先后签约集聚区。
(四)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建设集聚区至今,共引进项目25个,协议资金180亿元,已完成投资40亿元。其中2009年底,入驻集聚区的郑州东工、郑州富岛、郑州宇傲、郑州江东、郑州超雄等1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建成投产。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产业园一期13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直接为郑州日产配套的9家零部件企业中,郑州金菱竣工投产,郑州派斯已开工建设。
(五)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集聚区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项目跟踪制”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为入驻项目办理立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方面的手续,不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问题分析
目前,集聚区建设也出现和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中牟县2010年报批土地63批,未涉及集聚区。2010年集聚区签约11家企业,但只有1家入驻。一批签约企业因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而无法落地。部分入驻企业虽已建成投产,但土地使用证至今尚未办理,造成企业融资贷款无抵押物,影响企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挫伤了有意入驻集聚区企业的投资信心。
(二)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作为集聚区的投融资平台,中牟汽车工业园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010年集聚区基础设施仅投资1500万元续建了建设路南段延伸一期工程;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18.2亿元、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7.5亿元、郑州航空港区投资15.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与之相比差距悬殊。
(三)征地拆迁较为困难。集聚区建设用地涉及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征地拆迁方案,拆迁补偿日益提高,拆迁难度不断加大,导致项目建设拖后。
(四)运作机制不尽健全。目前,集聚区管委会虽设有办公室、财务人事科、发展招商科、规划科、工程科、社会保障科6个内设机构,但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在集聚区未设办事机构,造成集聚区管委会很难为企业入驻、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及时有效的服务。集聚区管委会虽然承担协调事务的职责,但在审批、征用、规划、建设等关键环节没有职权,工作难度很大。集聚区管委会为县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办公经费由县财政拨款,没有附属于集聚区管委会的独立实物和独立支配的运行资金。
(五)电力设施建设滞后。随着集聚区入驻项目的增多,电力缺口越来越大。按照集聚区目前周边变电站最大供电负荷计算,已无法满足即将开工建设项目的基建用电和建成投产后的工业用电。电力问题已日益影响正常的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亟需规划建设一座变电站。
五、几点建议
当前,集聚区处于持续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诸多发展优势和积极因素,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集聚区跨越式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集聚区建设。针对发现的问题,调研人员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以下6点建议。
(一)实行土地储备开发。对集聚区规划区内的土地,由中牟汽车工业园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实行统一储备,根据发展需要,统一征收,统一报批,按照“六通一平”(路、水、电、气、排污、通讯、土地平整)要求对储备的土地进行开发。
(二)积极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集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建立健全中牟汽车工业园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的开发机制或采用BT、BOT等运作模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稳妥开展征地拆迁。加强征地拆迁队伍建设,强化中牟汽车工业园工程建设指挥部和相关镇、街道办事处的联合征地拆迁机制,实现依法拆迁、平安拆迁、和谐拆迁。
(四)加强管理机构建设。赋予集聚区管委会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有能力承担招商、审批、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职责。
(五)有效保障电力供应。尽快协调市电力部门在集聚区内规划建设一座11万伏以上的变电站,解决供电日益紧张问题。
(六)大力优化发展环境。设立警务室,对集聚区内强揽工程、私拉乱建、干扰阻碍项目建设的行为进行治理。特别是在地面附属物清理过程中,对无理取闹、索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予以处理,优化建设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只要我们科学决策、狠抓落实,到2015年,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企业100家左右,汽车产量突破3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形成以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生产加工、汽车商务商贸、物流配送等产业链条比较齐备的汽车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2011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