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原区的郑州八十中校园内,有一个特殊的葫芦展厅,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葫芦制品,这些都出自学生之手。该校将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葫芦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深受学生喜爱。位于西区的伏牛路小学,则将汉字故事作为学校的文化品牌,汉字故事被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故事和汉字中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听故事、玩汉字”是该校学生生活的生动写照。以上两个学校只是中原区品质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丰硕成果的背后,倾注着中原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品质教育监督工作的辛勤付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促进品质教育发展,从2014年起,中原区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连续四年围绕品质教育工作进行跟踪监督,持续发力,推动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监督:4年不辍、5项议题打出“组合拳”
2014年以来,围绕促进品质教育发展,连续四年的监督,开展专题调研1次、执法检查1项、听取审议工作报告1项、工作评议1项、督办重点建议1件,作出审议意见、评议意见4件,形成调研成果1项……这些数字折射出中原区人大常委会对品质教育工作的“厚爱”。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以及热点学校“大班额”、“择校难”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尤为迫切。中原区人大常委会抓纲带目,把推进品质教育纳入监督重点:2014年,以打造中原品牌学校为切入点,成立专题调研组,对品牌学校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区委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015年,以检验中原品质教育发展为契机,听取区教育体育局履职情况汇报并进行工作评议;2016年,以检查影响品质教育的难点—学校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对《郑州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执法检查;2017年,中原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关于加大品牌学校建设、提升中原教育品质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交区政府认真办理,5月份,在组织对品质教育工作视察的基础上,常委会听取审议了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提出审议意见,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用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义的话说就是:“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千家万户,教育的品质事关未来发展,区人大常委会连年持续监督,目的就是通过监督‘组合拳’发力,督促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大力促进品质教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支持:凝聚合力、“把脉问诊”出良方
中原区人大常委会在依法开展品质教育工作监督的同时,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广泛听民意、汇民智,摸实情、出良方,自觉当好促进品质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了找准问题,常委会每次组织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都邀请熟悉教育工作的代表参加,使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具针对性;为了持续解决问题,每年的监督工作都要对上一年发现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常委会会议听取品质教育工作报告后,向区政府发出书面审议意见,并要求限期反馈整改结果,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及时了解办理进度,加强跟踪督办,并通过主任会议听取承办单位的办理情况汇报,视情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在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中和常委会分组审议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参与的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一系列如“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新校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等建议,为品质教育发展“把脉问诊”、“开方子”。在对区教体局进行工作评议后,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布局不均等问题,提出了“足额配备师资力量”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意见,督促教育部门整改落实。在组织开展对《郑州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执法检查时,针对《条例》实施中存在的学校建设步伐缓慢、公办幼儿园数量偏少、土地和资金问题协调难度大等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区政府及教育部门严格落实《条例》,加快新校建设步伐,缓解热点地区的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2014年,在开展品牌学校建设调研工作,中原区人大常委会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求区政府加快学校建设布局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发挥代表作用,做好宣传引导,耐心细致的向基层和群众宣传开展品质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争取理解和支持,群策群力,合力推动品质教育发展。
落实:措施有力、品质教育“花开满芬芳”
在监督中,中原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监督质量和监督效果,采取跟踪监督、监督“回头看”等形式,在由教科文卫委跟踪督办的基础上,年底召开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区政府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决议,持续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地生根。
中原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对待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以接受监督为契机,变监督为动力,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不断推动品质教育发展。2014年以来,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全员培训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市教育局签订《战略性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有力促进了中原品质教育发展。在注重顶层设计方面,明确提出了将“培育品质学生、塑造品位教师、创建品牌学校”作为品质教育的三大支撑点,确立了“创建品牌学校,提升中原教育品质”的中心任务;在加强学校建设方面,编制完成了《中原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4—2030年)》《中原区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2014—2018年)》等;投入13.53亿元,高标准新建、改扩建郑州市秦岭中学、郑州市实验小学等27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25750个;在提升师资水平方面,四年来共招聘683名优秀毕业生和在职教师,先后组织校级干部1300余人次赴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研修,2700余名学科教师赴北师大等高校进行素养提升培训,共培养各级各类名师220人、骨干教师 529人,建成名师工作室8个、教师发展学校3所,为品质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完善学业评价改革方案,建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各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形态,如伊河路小学的和谐课堂、互助路小学的互助课堂、建二小学的十爱课堂等课堂形态以及淮河路小学的润根育人生命课程、桐淮小区小学的活力课程等课程体系,2014年以来,中原区共荣获市级以上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素养大赛奖项770余项,中原区品质教育发展捷报频传……
“在郑州如果提到‘品质教育’,会毫不犹豫的想到中原教育。”12月4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媒体看郑州教育”省、市媒体记者一行来到中原区,实地领略“品质教育”的风采后,一名教育战线的资深记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原区人大常委会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持续发力,监督品质教育发展的“组合拳”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中原区围绕品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形成了均衡优质发展的新格局,品质教育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在今后的监督工作中,中原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关注并全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齐心协力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