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全面发展,5月上旬,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辛店镇北靳楼村、城关乡东郭寺村等村,通过查看村容村貌,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负责人工作汇报的方式,详细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新郑市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按照郑州市2013年美丽乡村规划要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了辛店镇人和寨村、观音寺镇潩水寨村为历史文化特色村,龙湖镇泰山村、辛店镇北靳楼村为自然风貌特色村。目前,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共6个,其中,辛店镇人和寨村启动了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5年建设项目和2016年、2018年续建项目;观音寺镇潩水寨村启动了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6年建设项目和2018年续建项目; 辛店镇北靳楼村、龙湖镇泰山村、城关乡东郭寺村、观音寺唐户村4个村启动了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8年建设项目。
规划引领,统筹推进。2013年,新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新郑市三化协调空间布局规划》,立足全市发展全局,统筹规划。同时,积极引导有意向申报的村,根据自身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特点,围绕宜居、宜业、宜游三大功能,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分类推进“一村一品一特色”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整合,突出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郑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注重与环境综合治理、村容村貌美化绿化、休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工作相结合,统筹推进。辛店镇人和寨村着重晚清民居修复、西北角民房修缮、东西大街仿古改造、村内道路绿化、环村河道和背街小巷道路整治、村西大学路口牌坊改造。观音寺镇潩水寨村着重综合服务中心、河心岛龙舫、街道立面仿古改造以及东西寨门、雨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建设,村庄美化绿化。辛店镇北靳楼村在迁村并点的基础上,打造建设以福沃庄园、古桃源居、山水寨庄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庄园。龙湖镇泰山村按照“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的发展模式,打造形成了“村在林中现、房在林中建、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的宜居环境。城关乡东郭寺村属于历史文化名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出生地,目前建成有白居易故里、白居易故里文化园、福胜寺等,可供游客参观。观音寺镇唐户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唐户遗址所在地,村四面环水,村周围、河道两侧花卉、苗圃成林,自然风光优美。
建立机制,保障有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联动、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6个试点村已获郑州市专项资金7400万元,本市配套资金7400万元,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加强督查考核,定期对工程标段督查核实,确保良性运行。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郑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市农委努力下,6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调研组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规划设计有待提高。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是“宜居、宜业、宜游”, 而有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规划设计档次不高,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个别村停留在对村庄房屋、基础设施的改善上。
产业支撑不够。虽然郑州市和新郑市安排有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但与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投入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后续资金,无力支撑美丽乡村后续项目建设,需要有产业项目收入支撑建设。
村民主动参与性不强。许多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不少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在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环节参与度不高,本应该作为主体的村民成了“观察员”、“评论员”。
宣传引导不够。美丽乡村建设牵扯千家万户,各家各户意愿和期望不尽相同,由于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够,在建设过程中,有的村民不积极配合工作,甚至个别村民在原有房屋上私搭乱建。
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要深入持久向纵深推进,任务还很艰巨、压力还很大。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明确目标,强化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深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修编好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实施中,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同时要强化监管,注重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做实产业,强化保障。要立足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自然、田园、人文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体验、农家乐、民宿、电商等产业,壮大村级经济。要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带动经济发展,强村富民,实现乡村建设与产业推进的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体现特色,优化环境。要围绕“美丽”二字,有效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遗址等各类乡土资源,要留存好乡风民俗,加强对历史文化、人居文化、传统文化的系统发掘、整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形成“一村一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及环境卫生、污水治理、垃圾分级处理等整治成果,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突出主体,宣传引导。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理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是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政府要继续发挥好主导作用,尊重农村自身的发展规律,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