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建设关系到广大征迁村民迁能否安居乐业。惠济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村庄“合村并城”征迁改造。现如今老百姓的安置房建设进展如何?能否保质保量按期交房?回迁后的村民住得是否称心?这都是人大代表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9月6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大代表问政会”在惠济区举行。该区人大常委会把问政焦点投向了征迁村民安置房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参加代表多,极富代表性
“双桥等安置房为何推进速度缓慢?首套安置房还能否保质保量如期交付?”王顺利代表的一个问题就涉及到区新型城镇化办公室、天河公司两个部门。这些部门依次作了详细介绍,没有如期建设的原因、破解问题的方法过程,现在进展的程度等一一解释,并明确承诺建成交房的时间。
为增强此次问政会的代表性,参加问政会的代表高达37名,涵盖4个层面: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更是部门安置房项目的首席服务官;区人大各工委领导,他们多参加今年关于安置房工作的3次调研、2次视察,更参加了去年围绕安置房的3次调研、4次视察、2次专题审议,对近年来辖区安置房建设情况,掌握的信息比较多、了解的比较透;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不仅联系群众紧密,了解群众所期所盼,而且身份各不相同,颇具有代表性,有些是拆迁安置村的村干部,有些是开发安置项目的企业家,有些是安置房建设工作相关政府局委“一把手”,这些均是与安置房建设有接触、有了解的单位;基层镇(街道)人大工作机构负责人,他们不仅是基层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班子成员,有的还是区人大代表,对辖区安置房整个建设情况,有宏观的把握和详细的了解。
问政事项广、回答部门多
这次代表问政涉及的面广,有房屋质量问题,施工安全问题,车位、户型设计问题,临时过渡房问题,合理分房问题,水电气暖排污管线问题,还有建成后的二次招商等问题。被问政单位包括16个政府单位、8个基层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弓庄、新庄等安置区建好了,但是水、电、气、暖、学校等基础设施不到位,缺水少电,相关部门是如何解决?”“政府主导的安置房项目多,体量大,资金是否有保障?”“规划小学与现建房屋冲突大,征迁难、成本高、建设周期过长,学校规划能否微调?”……这次问政中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多达30余个。
询问中,提问者开门见山,直面矛盾;应答者态度诚恳,不遮不掩,就在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中,却蕴含着责任与担当。期间,还有多名代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追问,整个活动现场,气氛严肃又不失活跃,互动又不显对立。
因为提问者众多,回答者用心,原计划12点结束的问政会一直持续到下午13:40,但是全场没有一人提前离席,问者动真碰硬,回答者积极认真回应,增加了问政会“长度”和“厚度”。
惠济区有行政村54个,已征迁村庄39个,占比72%。全区在建安置房项目29个,需安置群众达10多万人。本届区人大常委会将安置房推进作为当前的履职重点,这次代表问政只是其中的一项监督活动。据了解,惠济区人大常委会2017年开展了9次监督推进活动,2018年已开展了5次监督推进活动,9月上旬还将开展一次集中调研,9月中旬还将召开惠济区人大常委会第16次常委会,专题听取安置房建设专项工作报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惠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雅伟表示,本届人大常委会将紧盯安置房建设工作,采取“钉钉子式监督”,一抓到底,跨年监督,为党督政,为民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