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县市区人大正文

新郑市人大常委会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时间:2019/10/9 来源:新郑市人大

  为全面了解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近日,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在副主任孙阔的带领下,深入到辛店镇王庄、史庄,具茨山管委会转沟脑、白庙等村庄,实地查看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认真听取了市扶贫办公室负责人关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新郑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郑州市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紧围绕实现除政策性兜底外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两大目标,以问题整改为主要抓手,坚持质量、精准、激励、标准“四种导向”,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统筹推进“六个精准”, 进一步强化责任,牢固精准扶贫基础,脱贫攻坚由取得决定性进展向夺取全面胜利转变。一是落实责任。实行脱贫攻坚领导双组长制,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在全市13个贫困村分别成立村级脱贫责任组,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分包帮扶“全覆盖”,在全市形成了“党政为主体、责任全覆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政策。全市各扶贫部门切实履行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民政救助、残疾救助、社会保险、保险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夯实基础建设。扶贫专项资金方面,全市共安排扶贫项目65个,总投资7200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免费为全市13个贫困村群众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水利扶贫方面,在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规划提升改造。危房改造方面,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清零活动,对全市排查出的危房,纳入危改计划,目前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四是不断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运作机制,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境卫生工作统一规划、同标要求、同质作业,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环境脏乱差问题。改善户容户貌,以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大力实施贫困户“六改一增”工程,为贫困家庭配置简易家具和生活用品,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脱贫的根本之策,坚持“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大力推动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强化政府投入,对13个贫困村分别拨付3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及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制定了涵盖旅游、农牧、金融、光伏、能源等五大方面产业脱贫规划。在全市贫困村和扶贫任务较重的村深入开展“组织联村助党建、企业联村助脱贫”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助”活动。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合理开发保洁、巡防等公益性岗位,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全市16-60周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市内就业、外出务工、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途径全部实现就业。
  调查组在肯定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个别干部在思想认识、责任、政策执行、工作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扶贫精准度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重点工作推进上还存在薄弱环节,能力建设、工作作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查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立足实情,科学施策,切实做到精准帮扶。一要因户精准施策。按照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的原则,围绕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易地搬迁、教育医疗等内容,分类分户确定帮扶措施和责任人,实现增收致富项目到户、帮扶责任到人。要加大对贫困户的思想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实施“扶志工程”,坚定脱贫信心和决心,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创业、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二要优待特殊群体。将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群体,以及五保户、低保户等无劳动能力的对象,纳入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进一步加大扶贫补助力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得到优待和保障。三要加强动态管理。研究吃透上级出台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随时更新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农户脱贫确认、退出核验和返贫纳入动态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
  二、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贫困村资源配置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提升优质农产品,逐步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产业品牌,加快推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二要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把产业脱贫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结合起来,支持建设一批有贫困户参与的农产品示范培育、精深加工、集散交易、“互联网+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基地,着力打造融生产示范、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三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及时设立扶贫货款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支持农商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等业务,不断健全完善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机制和小发展小补助、大发展大补助的激励扶持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
  三、整合资源,营造氛围,汇聚脱贫攻坚合力。一要健全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贫项目和政策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切实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统筹整合民生项目资金、定点帮扶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二要汇聚多方合力。要夯实帮扶单位帮带责任,打牢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接链条,引导贫困户通过入股参与“保底分红”,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助推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研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三要营造良好與论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平台,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目标、基本要求、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浓厚與论氛围,激发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热情。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团、民营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推进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