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全面了解新郑市水生态治理工作情况,10月15日,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在副主任孙阔的带领下,深入到潮河尾水生态建设项目工地、十七里河湿地公园、轩辕湖湿地公园等地进行调研,实地查看了解水生态治理工作情况,并认真听取了水利局负责人关于全市水生态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新郑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围绕“一渠九脉”(“一渠”,即南水北调总干渠新郑段;“九脉”,即沿新郑市市域内的主要河流——双洎河、黄水河、潩水河、梅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莲河和柳河形成的九条河流生态经脉),按照“高效配置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的思路,坚持高位谋划、高标建设、高效管理,努力推动形成“一渠两水抱郑韩、六河九湖润轩辕”的水生态建设格局。一是搞好谋划。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等为重点,按照“上游突出涵养水源、中游实行库河调蓄、下游建设生态湿地”的治水思路,坚持“堵、疏、蓄、排、引、节、防、管”并重方针,规划投资80亿元,积极申报实施南水北调干渠观音寺大型调蓄水库、双洎河生态景观带、城区河湖贯通等15项重大水利工程,涵盖水资源保护、雨洪水资源化利用、水环境整治、水效率提升和水景观打造等方面。二是治理水污染。投资2.65亿元,完成3公里长的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建设;投资2.28亿元,建设完成了双洎河双龙坝工程、双洎河胡垌至贾梁段11.09公里河道治理、双洎河贾梁至周庄段4.18公里河道治理等6项工程;投资6600万元,完成黄水河郑风苑河段生态治污工程和双洎河南关桥段清淤,清淤疏浚河道4.1公理,清理污染源及淤泥50万方;投资322万元,完成黄水河城区段水质提升工程,对黄水河学院路桥至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段河道53万平方米水域,栽植睡莲28000平方米,芦苇3200平方米。三是推进“河长制”。市、乡、村三级河长巡河,组织开展河湖“清四乱”、“三污一净”专项行动,建立“四乱”问题清单。投资223万元,清理河道长度10.4公里。

调研组在肯定全市水生态治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资源供应不足。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改善需水日益增多,而流经全市的9条河流中,有4条断流或季节性断流,全市20座水库中,有7座干枯无水。
二是个别水生态项目建设标准不高。在已建水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个别项目设计品位低,质量差,绿化美化不到位,水质不达标,环境卫生差现象。
三是污水处理不到位。虽然全市已建8座污水处理厂,可仍然存在污水处理能力滞后,纳污管网不配套,污水溢流甚至直排,黑臭水体治而不绝。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多措并举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主动协调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形成河道、湿地、湖库间互连互通的供水保障格局。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通过主槽开挖、抬高水位等措施增加河道、水库的蓄水能力。提标利用再生水,通过污水厂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二要提高水生态建设项目质量。做好做优水生态建设项目规划,构建“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水景观”五位一体的水生态体系。认真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在建项目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工。要把水生态项目建设打造成靓丽风景线,方便群众休闲娱乐。
三要搞好水污染防治。在水生态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更要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污水处理、生态补水、湿地净化等工程,确保入湖进河水质清澈干净。全面深化河长制管理联防联控协作模式,实现 “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步推进。
四要依靠科技力量治理水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湿地、生态河岸、生态河道为重点,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微生物防治污染的新技术,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创造适宜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与承载能力,最终达到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五要加大水生态治理宣传力度。水生态环境治理不只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要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台、官方微博、政府网、微信、广告牌等,对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行跟踪宣传报道,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和监督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高群众治水意识,调动全民参与治水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