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解掌握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近日,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阔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到河南永乐祥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南沣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猕桃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锦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地,察看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并认真听取了市农委相关人员关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汇报。
近年来,新郑市紧紧围绕“建成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宏伟目标,结合自身资源、区位、市场、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瞄准郑州都市区“菜篮子”、“米袋子”、“花篮子”目标,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区。示范区涉及龙湖、孟庄、郭店、新村、辛店、城关、梨河和观音寺等8个乡镇14个新建园区,共计1.54万亩。目前,示范区基本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亮点”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今年,薛店镇、龙湖镇、新村镇、孟庄镇、郭店镇、和庄镇六个乡镇,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1.67万亩。目前,全市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累计达5.97万亩。三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度和农业附加值。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6家。其中,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企业)11家,其中五星级2个,四星级4个,三星级5个。2019年上半年,休闲观光农业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接待人数90万人次。
调研组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配套用地落实难。由于受国家耕地保护政策限制,现代农业发展配套用地很难落实。办公用房、农机仓库、农产品仓储等配套用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冷藏、烘干建设用地很难落实。
二是专业型人才缺乏。与先发地区相比,缺乏本土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目前,全市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亟需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年纪轻的专业人才。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慢。虽然实施了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两种利益连接融合机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益连接的紧密程度低,操作运行模式不健全,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具体的利益连接机制。
四是产业化进程缓慢。全市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多措并举,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配套用地、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要突破一些政策约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争取资金。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
二要搭好平台,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一是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平台作用,串联、整合土地信息,形成全市统一的土地流转大数据,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土地便利。二是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新品种引进,及农产品收储加工等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组织作用。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培育引导,进一步规范其运行和管理,提升合作层次和紧密度,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生产、联系市场和服务农户的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要多轮驱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规模经营。结合全市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入股、出租、互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土地指标适度向现代农业倾斜,完善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涉农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让农民获取更多利益。
四要创新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着重培育技术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二是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带来的高风险,对已有的产业要做精做好,在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要给予指导、帮助,使产业更大、更精、更好、更长。三要加大农产品生产经营对外开放度。鼓励和支持外来涉农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经营,逐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扩大规模,形成整体优势。四要培育壮大农业营销队伍。创新营销方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济人和营销大户,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