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解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2020年10月中旬,新郑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深入到于新村镇的郑州带来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辛店镇的新郑市丰农林果专业合作社、位于梨河镇的盈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地查看,详细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市农委、部分乡镇负责人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汇报。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新郑市紧紧围绕“建成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宏伟目标,结合自身资源、区位、市场、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利用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田水利示范乡镇建设项目、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和扶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对10个乡镇进行大面积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6亿元,新打机电井2029眼,修复机电井417眼,埋设地埋管道2680公里,架埋设高低压线路1026公里,平整农田7704亩,新开整修道路391公里,防护林5.8万亩,示范推广新品种19050亩。最大限度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旱涝田保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计划、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为粮食稳定增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2020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32.74万亩,夏粮总产12.94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9.07万亩,总产预计达14.83万吨。截止第三季度末,肉、蛋、奶产量分别是1.94万吨,1.62万吨,1960吨。蔬菜播种面积完成6.8万亩,总产量18.5 万吨,实现产值2.8 亿元。
(二)加大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提升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按照郑州都市区“菜篮子”、“米袋子”、“花篮子”建设目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示范区,全面提升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投资1.06亿元,全面完成郑州市136工程和郑州市第一二三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新郑市)建设项目,在北部六乡镇(薛店镇、龙湖镇、新村镇、孟庄镇、郭店镇、和庄镇)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示范园区26个。面积达6.3万亩。总投资814.6万元,加大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观音寺镇林庄村、辛店镇北靳楼村、辛店镇前小庄村、具茨山转沟脑村建设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2020年,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和创建任务,结合实际,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个郑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产业振兴引领区。目前“新郑市红枣健康食品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各项建设任务已全面启动,预计二年内完成园区建设任务。
(三)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农产品品牌,目前共累计有效认证“三品一标”74个,认证总面积10.6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检测、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建设,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可追溯,2019年成功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二是培育农业品牌化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了一批如“好想你”、“白象食品”等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品牌,初步形成了红枣制品、畜产品、食用油、面粉及面制品加工、休闲农业等5大类优势品牌农业集群。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共培育郑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郑州市级龙头企业18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427家,社员总数达2.74万户,带动一般农户4.08万户,家庭农场累计达62家,农业规模经营户(种养大户)474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蓬勃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三权分置”。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创新了土地流转新模式,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成了对全市15个乡镇、街道新郑市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共清查核实资产总额33.41亿元,清查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69.2万亩,初步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使用、保管、年度清查等制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4.9万人,量化资产总额7.8亿元,全市277个行政村(社区)已全部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并颁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组在肯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配套政策不健全。由于受国家耕地保护政策限制,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农机仓库、农产品仓储及农产品深加工、冷藏、烘干房屋用地很难落实。受农业保险政策限制,个别农产品种植不能参加保险。
(二)专业型人才缺乏。目前,全市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缺乏,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或打工,种地农民老龄化,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亟需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年纪轻的专业人才。
(三)产业融合发展慢。虽然实施了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接融合机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益连接的紧密程度低,操作运行模式不健全,需要进一步融合发展。
(四)产业带动能力低。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主导产业不突出,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缺乏有影响力、辐射力、资源整合力的“三力”型企业。
三、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用地、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要突破一些政策约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障。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争取支农资金。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减少农产品生产风险,扩大农产品投保范围。
(二)搭好平台,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一是土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平台作用,串联、整合土地信息,形成全市统一的土地流转大数据,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土地便利。二是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作用,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新品种引进,及农产品收储加工等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组织作用。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培育引导,进一步规范其运行和管理,提升合作层次和紧密度,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生产、联系市场和服务农户的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多轮驱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规模经营。结合全市实际情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入股、出租、互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土地指标适度向现代农业倾斜,完善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涉农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让农民获取更多利益。
(四)创新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着重培育技术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二是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带来的高风险,对已有的产业要做精做好,在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要给予指导、帮助,使产业更大、更精、更好、更长。三是加大涉农企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逐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扩大规模,形成整体优势。四是培育壮大农业营销队伍。培育农产品品牌,创新营销方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济人和营销大户,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