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全面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找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脱贫工作长效机制,2020年9月,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及机关工作人员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到郭店镇岗时村、小时村及龙湖镇梅山村等地建档立卡贫困村,深入贫困户详细询问家庭状况、贫困原因、脱贫措施、现在收入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扶贫办、相关乡镇、扶贫村主要负责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工作进展情况
2020年以来,新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抓好战“疫”与战“贫”,在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的目标,增强脱贫群众的获得感。
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13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的3448户12905人(其中:省级贫困户2011户7483人,郑州市级低收入户1437户5422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标准,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脱贫攻坚由取得决定性进展向夺取全面胜利转变。
工作方法与措施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市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定期开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管委会)和市直有关成员单位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持续抓好市、乡、村各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活动,压实行业部门和14个重大专项指挥部责任,充分发挥重大专项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制定出台《新郑市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提升。
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已脱贫的村、户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到投入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帮扶不撤。开展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政策落实问题督查,对脱贫后工作下滑的乡镇(管委会)进行约谈提醒。2019年以来,先后对7名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进行约谈提醒。2020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73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53个,持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建设和能力提升,开展扶贫领域干部培训4期1399人。
持续提升“三保障”水平。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投资2151万,实施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项目,惠及群众8.58万人。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支持贫困户小额信贷,新增小额信贷202户946万元。提升“三保障”水平,教育扶贫方面,稳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春季资助资金和教育扶贫资金发放工作,为125名外地就读未享受资助政策学生发放教育扶贫资金8.4万元,2020年春季学期共为2054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1426.74万元;健康扶贫方面,为贫困户减免起付线1432人次56.41万,减免10%自付费用1469人次25.49万元,门诊慢性病医疗兜底共保障12625人次,减免费用37.97万元,为4360名贫困人口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危房改造方面,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完成全年173户危房改造任务,实现了危房改造“清零”。
着力建立防范返贫机制。认真做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统筹落实好基本医保、特困救助、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不漏一户。2020年以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低保待遇421户923人发放各类救助补贴资金251.34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特困供养待遇的88人发放各类补贴50.18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4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1.3万元;为566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资金36.37万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结合市情乡情村情,制定了涵盖全市35个重点村的旅游、农牧、金融、光伏、能源等五大方面产业脱贫规划,目前,35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5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对全市贫困劳动力开展了就业状况调查,开展贫困劳动力线上职业技能培训4期56人,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115个,全市16-60周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4471名,通过市内就业、外出务工、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途径全部实现就业。建立健全返贫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村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加强对脱贫监测户的日常监测管理。完善“边缘户”动态管理机制,为全市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和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的农户购买了政府防贫救助保险,累计责任限额340万元,有效防止了易致贫户的返贫风险。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启动“党员扶贫公益行、特色农产品进机关”消费扶贫月活动,组织开展全市消费扶贫活动53场,累计帮助销售贫困村农产品达80余万元,有力解决了贫困村农产品卖难问题。
强化督查考核整改。坚持以业务指导为主,紧盯减贫任务完成,脱贫成果巩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解决等,开展常态化暗访督查。对国家考核反馈问题、省考核反馈问题整改进行重点督导,对“三保障”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小额信贷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巡查52次,刊发督查通报25期,责令36家单位限期改正。
存在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力度有所减弱。个别地方和部分扶贫干部思想上有所松懈,出现厌倦厌战和沾沾自喜的情绪,工作上存在麻痹大意思想。
脱贫攻坚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较为单一,活动特色不够鲜明,部分地方对脱贫攻坚宣传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的社会舆论氛围不够浓厚。
工作落实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扶贫精准度上还有提升空间,重点工作推进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帮扶干部能力建设、工作作风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几点意见和建议
立足实情,科学施策,切实做到精准帮扶。一要因户精准施策。按照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的原则,围绕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改善、教育医疗等内容,分类分户确定帮扶措施和责任人,实现增收致富项目到户、帮扶责任到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实施“扶志工程”,坚定脱贫信心和决心,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创业、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二要优待特殊群体。将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群体,以及五保户、低保户等无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进一步加大扶贫补助力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得到优待和保障。三要加强动态管理。研究吃透上级出台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随时更新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
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加快致富步伐。一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贫困村资源配置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提升优质农产品,逐步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产业品牌,加快推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二要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把产业脱贫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结合起来,支持建设一批有贫困户参与的农产品示范培育、精深加工、集散交易、“互联网+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基地,着力打造融生产示范、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三要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扶贫货款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支持农商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等业务,建立完善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机制和小发展小补助、大发展大补助的激励扶持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
整合资源,营造氛围,汇聚脱贫攻坚合力。一要健全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贫项目和政策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切实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统筹整合民生项目资金、定点帮扶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二要汇聚多方合力。夯实帮扶单位帮带责任,帮助打造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接链条,引导贫困户通过入股参与“保底分红”,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助推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研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三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平台,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目标、基本要求、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浓厚舆论氛围,激发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热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团、民营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推进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