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新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大同,副主任左建新、张顺安、乔建伟、冯煜带领人大机关各委室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进行视察。视察组先后到新郑考院博物馆、新郑博物馆、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等地实地察看,并听取市文广旅体局主要负责人关于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情况的汇报。副市长王晓莹陪同视察。
近年来,新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以黄帝文化、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场景营造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新郑打造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建设。主要开展三项工作,一是以“节庆”为媒介,增强历史文化的亲和力。每年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邀请海内外代表同拜人文始祖,开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连续多年精心策划枣乡风情游、欧阳修经典朗诵、中秋诗会、考古分享会、民俗文化旅游节、露营读书节等文旅活动,创新举办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活动,承办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首届考古研学大会等国家级文旅会议,进一步提升了新郑“黄帝故里”“郑韩故都”“红枣故乡”城市文化元素的辨识度和影响力。二是以“项目”为依托,增强历史文化的体验感。实施黄帝故里园区改扩建工程,推进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北城门遗址博物馆、新郑考院等古迹遗址提升改造。精心修缮南街古巷,打造好想你红枣小镇和大型文旅演艺项目《黄帝千古情》,招引华夏不夜城、高端民宿等一批文旅项目。同时,将新郑景区景点串点成线,打造黄帝故里深度体验之旅、“游新郑·知中国”研学之旅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及史前探源——文物主题、郑韩光华——古都主题、先贤遗韵——诗词主题、新郑拾光——非遗主题4条文物考古研学游径。三是以“产品”为载体,增强历史文化的生命力。打造优秀文艺作品,拍摄电视剧《轩辕大帝》、微电影《回家》《祈福树》《轩辕谣》、情景古乐剧《郑风·意象》、原创歌曲《莲鹤方壶》、现代豫剧《具茨山下》、原创舞蹈《根》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培育文旅新业态,指导黄帝千古情、千稼集等景区推出“夜经济”活动,培育和发展龙湖镇泰山村、新村镇裴李岗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17个。推出特色文化旅游宣传品,指导根文创、裴李岗文创等文创团队研发编钟茶具、莲鹤方壶胸针等系列文创产品几十余种,推出《老家新郑·郑韩有礼》文创文旅宣传折页等。
视察组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与充分肯定,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提炼、转化、融合程度不够;二是文旅产业规模不大、体系尚不健全;三是新郑博物馆展陈规模有限,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被“沉睡”在库房,市民难识“庐山真面目”。针对存在的问题,视察组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
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任大同指出,一要坚守为民初心,不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新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辖区内国家级文保单位11处、省级文保单位1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700余处,市博物馆馆藏文物6万余件。要站在为人民负责的高度,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群众,提高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切实发掘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二要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好保护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市文旅、国土、城建等部门贯彻执行好《新郑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总体保护利用规划》,统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开发建设,让历史文化资源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有效维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三要灵活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完善壮大文旅产业链条。通过多种方式和路径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文物资源,深刻阐释其文化内涵,助力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新郑故事,让文物“活”过来。要注重对文旅产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培育新型文旅业态,提升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举办一些展览、临展,或者基础陈列,潜心研发一系列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及实用性为特色的文创产品,让百姓“把博物馆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