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人大网1月26日讯:今天下午,郑州市代表团认真审议了李成玉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06年的政府工作,讲成绩客观实在,谈问题切中要害,制定的发展目标科学合理,措施切实可行,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
王云龙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纵论全省改革、创新和发展大局,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干劲倍增。2006年,省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和《河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解决了一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应该看到我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如科技创新法律体系有待完善,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需要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突出等。建议政府加快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建设,以法制推进科技创新;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作为我省自主创新的突破点,抢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尽快构建与中科院的合作机制,筹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花二军代表说,李成玉省长报告中提出的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抓住了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符合我省实际,令人振奋。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和不足,如基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思路不够清晰、规划不够科学、措施不够有力,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现不够,基层党组织在农民中的威信不够高,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缺乏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一是基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理清思路,有一个长远的科学规划;二是要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采取的措施,要多听听农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滞后、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等;四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实现发展的能力。
孙中党代表说,2006年我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万元产值资源消耗有所降低,经济增长方式正趋向合理,成绩令人鼓舞。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土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已对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加快我省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建议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培养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充分利用价格和财税杠杆,促进资源节约,采取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环保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环保投资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五是加快建立我省绿色GDP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行为。
丁国平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为此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具体到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小学资源得到了整合,学校布局趋向合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农村学生向城镇转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学校生源每年都在减少,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建议:一是加大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二是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从事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稳定骨干教师队伍。
金美珍、孟蕊等代表说,听了李成玉省长的报告,深深体会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省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在实现中部崛起中走在了前列。报告提出,要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必将有力推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还应看到我省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够彻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是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文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二是政府应加大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三是对文化和文艺体制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不能靠单纯的市场化来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四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持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高全体公民的人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