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21.2亿元,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169元,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7.6亿元,增长3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7.3亿元,增长32.5%;利用域外资金达到413亿元,增长6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8.7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4元,分别增长15.8%和18.6%。
工业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236户
●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3.4亿元
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166.9亿元,增长20.8%。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23.8亿元,增长24.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63.3亿元,增长40.2%;实现利税579.9亿元,增长57.7%。
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236户,达到759户。宇通公司、中铝河南分公司、河南中烟公司、郑煤集团、豫联集团、郑州供电公司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投入532.6亿元,增长63.2%。重点企业战略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省投资公司重组中原制药厂;郑州轻汽与海马集团、郑缆集团与中科英华成功实现了战略重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3.4亿元,增长33.7%;全年专利申请5214件,增长55.1%。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
●市财政用于“三农”总支出达36.6亿元
●发放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1.9亿元
市财政用于“三农”总支出达36.6亿元,增长32.7%。共发放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1.9亿元。粮食生产全面丰收,总产量达到171.1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59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6家。全市农业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1家,完成出口创汇6754万美元,增长19.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投资1.4亿元解决36.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5万座,改扩建农村公路1056公里。
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展览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
●实现旅游总收入285.8亿元
加快会展业发展,全年展览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汇丰银行、民生银行已获准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稳步推进,嵩山少林景区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炎黄二帝巨塑正式落成,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举办。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937.2万人次,增长25.7%;实现旅游总收入285.8亿元,增长24.5%。
八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22.1亿元
●新农村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扶优扶强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20亿元,增长38%。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22.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9.5亿元,分别增长33.8%和39.3%;新农村建设工程扎实推进,104个示范村新增投资5亿元,2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
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基本实现
●新增投资130亿元
●入驻人口突破22万
全年新增投资13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6.4亿元;新引进项目36个,新开工项目65个,累计开工项目381个;开发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达到1700万平方米,入驻人口突破22万人。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新华人寿保险河南分公司等14家金融机构和一批企业总部正式入驻。
城市建设和管理迈出新步伐
●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郑汴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完成了《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郑州市城市生态水系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开始组织实施。《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2006-2020)》正式通过,已确定入驻项目36个,总投资达192亿元。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
●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7个
白鸽股份资产重组和股权分置顺利完成,紫荆山百货大楼由新加坡时计宝投资有限公司成功重组,金牛集团、飞马集团等企业的破产工作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7个,全年通过证券市场融资39.8亿元。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313天
●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3天。加强生态建设,生态林业建设完成投资4.7亿元,新增造林22.2万亩,其中,森林生态城建设新增造林17.6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8%,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民生继续得到改善
●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