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意义十分重大。今年将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的整体素质。
全年工业投入力争达到700亿元以上。进一步支持我市省定13户重点工业企业和13户高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筛选确定我市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企业,力争全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新增2家以上。力争开工建设大成生物质化工、郑州煤化工、郑州日产年产10万辆整车等一批项目;加快中铝河南分公司氧化铝提产增效项目的建设进度;到年底,重点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列入省、市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企业都要建立研发中心,争取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35家以上。
推动二七商圈、碧沙岗商圈、紫荆商圈实施产业升级,培育壮大郑东新区CBD商圈、火车站西出站口商圈、郑州铁路新客运站商圈;加快圃田、航空港两个物流园区和11个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和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抓好河南进口物资保税中心、长通物流中心等一批在建物流项目。争取培育1家5A级物流企业、引进1家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积极申办国内外大型展会,举办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10届亚洲艺术节、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一批重点展会,办好第14届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和中国郑州纺织品服装博览会。力争全年展会数量达到100个,展览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菜篮子”工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沿黄绿色畜牧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村村通”的基础上,筹措资金8700万元,新建改建乡村公路500公里以上。筹措资金8000万元,解决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筹措资金8000万元,新增沼气池4万座,积极推进农村改灶、改圈、改厕。完成13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年实现1万人脱贫。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突出抓好7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设立1亿元新农村建设引导资金,加快农村饮水、道路、沼气、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区和郑东新区为主体、近郊组团为支撑、卫星城为拱卫、重点小城镇为节点的现代化都市圈。一是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建设郑州到中原城市群各中心城市间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90分钟经济圈;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到卫星城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实施《郑州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构筑中心城区“一环两横一纵”的快速道路系统。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枢纽工程建设,做好郑汴城际轻轨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黄河五桥,积极做好107国道东迁的前期工作。二是改造提升中心城区,重点实施十项城建工程,即: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陇海路、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工程,解放路跨线立交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工程,火车站西广场工程,火车站地下交通连通工程,中州大道北段工程,西四环工程,西流湖公园工程和郑州植物园工程。同时,建设一批下穿式隧道和人行过街设施。继续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危旧房改造步伐。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彩化,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增加一批市区雕塑作品。三是强化郑东新区产业集聚功能,着力打造郑东新区经济发展高地。年内完成投资1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18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60~7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确保工作落实。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大力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努力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完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企业素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资评审机制,力争新上市企业2~3家;推进金融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市商业银行、百瑞信托、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做好组建村镇银行的有关准备工作。同时,全面推进交通、水利、粮食、供销、公用事业和城市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重点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和促进境内外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等领域;完善落实外商投资无偿代理制和投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外派劳务规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亿美元,增长30%;引进境内域外资金400亿元,增长30%;市属及以下企业出口完成19.86亿美元,增长20%。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行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落实电力、水泥、钢铁、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努力完成14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关停任务;突出抓好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大违法用地整治力度,对批而不建、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力争5家以上县(市)区、园区或企业纳入省一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对达不到排放要求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停产治理或强制搬迁;完成王新庄污水处理厂脱氮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确保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以上;抓好生态建设,全年完成造林26.4万亩,建成林业生态模范村5个、林业生态村32个,开工治理七里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魏河,加快贾鲁河、索须河下游段治理,开挖南运河,加快黄河湿地公园建设。
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14家文化企业单位的改制工作,开工建设郑州图书新馆和郑州市档案新馆;新建改建500个农村文化大院,为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各培训500名文化艺术骨干,扶持建立100支社区和农村文化特色队伍,在700个行政村建设标准篮球场,在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5万户无线数字电视信号“户户通”;做好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大型舞剧《云水洛神》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做好小樱桃动漫产业园和快乐星球产业园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郑州印刷包装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组建中原传媒集团、郑州新华图书发行集团、快乐星球股份有限公司,推动郑州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市,培育一批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嵩山少林、黄帝故里、黄河风景名胜区等精品景区的品位和档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及时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6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5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小学生人均达到230元、初中生人均达到375元,提高农村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初中由每名学生每天1元分别提高到2元和3元;完成50所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装备任务;对我市低保家庭和生活特别困难家庭考上高中(含职业高中和中专)、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5000元、8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建成3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对所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1万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推行“片医”负责制,逐步让每一位郑州市民都拥有社区保健医生;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市妇女儿童医院和市六院呼吸道病房楼;将血友病、白血病、尿毒症等疾病纳入救助范围;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为全市1万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围;从今年起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新建改扩建25所农村敬老院,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年内完成农村146个公益性公墓、290个骨灰堂的建设任务;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力争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50万平方米、廉租房10万平方米,市区廉租住房覆盖率达到符合条件“双困家庭”的100%,开工建设周转房30万平方米;努力使城市、农村食品抽检合格率分别提高1个和2个百分点;全市新建改建标准化警务室1005个,在50%以上的社区安装视频监控平台,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安装技防设施。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