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人大网3月2日讯 今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我市气象预防、防灾和减灾工作,2月28日的一场大雪有效地缓解了全市旱情。
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连续136天无有效降水,旱情尤为严重。2月25日—3月1日期间,市、县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加密监测土壤墒情、冬小麦苗情,不分昼夜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发射炮弹300多枚,火箭弹近200枚,还利用飞机、高炮等举措进行人工增雪,全市抗旱保麦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郑州位居中原腹地,处于西部丘陵山区向东部平原和南部干湿气候的两个过渡地带,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暴雨(雪)大风、冰雹、雷电和倒春寒等气象灾害约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6%。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构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气象监测信息网络,根据天气气候条件适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干旱之际适时主动开展人工增雨,适时发布汛期气候趋势预测、预报和雨情、汛情等信息;建立了移动气象台,提高了气象在应急处置和重大社会活动中的服务保障能力。
今后,我市将搭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平台,建立0—3小时临近预报和3—12小时短时间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定时、定点、定量”预报,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另外,全市气象部门还将有针对性的开展城市气象预报、农业气象预报、旅游气象预报等服务;在全市所有乡镇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力争3—5年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旭彤、栗培青、贾记鑫、李元法参加视察,副市长王哲陪同视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