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人大要闻正文

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与导读之八:

强化“三化”协调保障能力

时间:2011/10/27 来源:河南日报

我省首座特大型公铁合建桥梁——郑新黄河大桥

  □本报记者陈茁张海涛杜君

  报告摘要

  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筑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高效利用、承载能力强的资源环境保障,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标准严格、管理精细的质量保障。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民航业,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和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和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发展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

  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好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着力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培养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增辉河南。

  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

  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要严把包括食品在内的所有河南产品质量安全关,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品牌是质量的结晶。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工作品牌、科技品牌和服务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

  基础设施升级提速

  10月19日,即将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收到一份“厚礼”:我省几代水利工作者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河口村水库工程成功截流。该水库建成后,不仅可将沁河下游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25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还能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我省加快“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后几年,我省将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保持适度超前的规模,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要想富,先修路”,百姓口中这朴素的话语包含着真理。如今,我省正在全力构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按照规划,我省高速公路通车未来总里程将达到6600公里,全部建成通车后,我省所有县(市)可实现半小时上高速的目标。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城际铁路和快速通道为支撑的“半小时”通勤圈,并将建设通达其他中心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

  大力推进陆路交通建设的同时,“天路”和“水路”的建设也如火如荼。未来几年,我省将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把郑州机场建成重要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货运区域集散中心等。我省将加快淮河、沙颍河、涡河、沱浍河航运开发,重点实施沙颍河周口至省界通航工程,形成四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

  水利建设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规划投资将达到1497亿元。到2015年,我省防汛抗旱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主要河道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101条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将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3%。

  我省还将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设“宽带中原”、“无线中原”,建成覆盖城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融合发展。

  2

  绿色中原秀美画卷

  9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我省“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成绩突出,成为受到表彰的8家单位之一。到“十一五”末,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14.02%和17.59%,圆满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大力实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全省森林面积达55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19%。

  绿色中原,生态中原。省九次党代会报告用八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未来5年,我省将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构建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和太行山山地生态区。推进平原沙化治理及防护林建设,构建平原生态涵养区。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建设沿堤防护林带,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到2015年,我省将计划完成造林14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61%,所有的县(市、区)建成林业生态县,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把生态文明作为河南发展的愿景和战略性规划,与世界文明同步。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兵说:“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将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但还不是人才大省。如何把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因素。

  未来几年,我省将积极推进人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力打造人才强省。我省正在实施的十年人才工程,提出了到2020年大力培养引进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宏伟目标:

  其中,将培养造就一批由院士群体、50名左右院士后备人才为主的“中原学者”、6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0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构成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的创新型科技团队;一支4万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

  形成2万个左右的企业研发团队,省级重点支持400个左右掌握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

  引进12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3500名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引进5万人次海外专家智力……

  省教育厅也提出,未来几年将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我省将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

  目前,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原学者”数量已达到16名,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107个,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达到600多名,河南正朝着人才强省的目标快速迈进。

  4

  质量立省以诚为根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而非数量。要做到‘又好又快’,必须关注质量、创立品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静如是说。

  省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全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今后,我省将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生产过程监督,严格监督抽查,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诚信联动机制。

  品牌是质量的结晶。“中原内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质量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刚刚获得“2011年度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的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治军表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涵盖福特、通用、奔驰等,均是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与他们合作成就了中原内配行业领导者地位。

  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到2015年,我省将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培育河南省省长质量奖获奖单位50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000个以上、质量诚信体系建设A等企业600家以上,实现主要工业产品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达85%以上,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0个,制修订地方标准200个,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和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实物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