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卫星定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的网络电视系统用户数量居全国首位
□本报记者陈茁苑海震党文民
报告摘要
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
开放是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支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
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1
中原“隆起”开放高地
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落户郑州,成功引进近70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我省已经走上了一条逐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的康庄大道。目前我省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文化联系,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73对友好城市关系。2008年大招商以来,我省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万亿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富士康、娃哈哈、杉杉、奇瑞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成功引进,推进了产业升级;一批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我省,创造了大批新的就业岗位。
报告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到2015年,我省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要年均分别增长20%,五年累计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2倍左右和1.8倍左右;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突破100家,建成外商直接投资专业园区10个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560亿美元;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0亿美元以上,形成5个以上国家级出口基地、30个省级出口基地。
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全面加强与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构建中原经济区合作区,形成内部融合、联动周边、贯通东西的发展态势。
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发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十一五”时期,我省科技创新工作以环境建设、企业创新、集聚区发展为抓手,以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由洛阳中硅高科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年产千吨级多晶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研发出我国首台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
洛玻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0.55毫米超薄电子玻璃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垄断,获得了我省工业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继郑州、洛阳之后,安阳、南阳高新区近期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我省国家级高新区在数量上上升到中部第一位,全国第四位。
2009年,我省有5家实验室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
我省现建有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8家的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8家;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
农业科技保障“中国粮仓”。继“郑麦9023”和“郑单958”之后,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迅速成长为我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河南粮食总产已连续六年超千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有力的后盾。
3
改革启动发展“引擎”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体系,体制机制创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未来五年,我省明确提出“以深入推进‘两转两提’为重点,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事实上,近年来,我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连续两年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许昌市将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195项,全省最少;针对豫浙投洽会签约项目,省工商局组团赴浙逐一回访,解决了142个困难,使投资额由原来的344.5亿元增至419.5亿元。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作为我省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优秀典范,河南煤化集团已昂首进入世界500强。
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河南民营市场主体总量、投资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居中部六省首位。
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中原地区“三农”问题最突出,最有利于探索“三农”问题怎么解决,可为中西部提供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释放其活力,尚需在体制创新上不断突破。
4
放飞全民创业梦想
创业可以带就业,可以兴家业,可以促事业。
要创业,钱从哪里来?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创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方式,以推动创业促进就业,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的资金支持,一批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发展成为小老板,有的还成为知名企业家。截至目前,河南省小额担保贷款已经累计扶持近40万人实现创业,直接带动就业和扶持小企业吸纳就业超过135万人。
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来自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在我省注册的全部企业当中,民营企业数量占90%以上,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0%,吸纳城镇就业超过90%,成为我省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报告指出,要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
未来,我省将继续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开展创业培训50万人次。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完善财政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
此外,还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