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党史学习教育正文

郑州都市区建设建议三题

时间:2012/3/15 来源:郑州人大网

  一、关于更好发挥我市资本市场作用
  目前,我市正按照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安排,积极探索构建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郑州的产权交易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领域优势较为显著,而证券市场规模偏小,OTC市场建设缺乏实质性突破,已成为制约郑州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节点。根据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需要,针对当前现状,着眼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育上市资源,完善中介体系。针对郑州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应积极培育郑州上市后备资源,切实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发挥郑州新郑保税区、郑州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强化与境内外证券市场及知名证券交易所的联系,为符合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积极吸引证券、期货公司进驻郑州,在优化证券中介服务体系的同时,着重加快实施大券商策略。
  (二)改善融资结构,强化债券融资。对于郑州资本市场债券融资比重较低,融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应增大债券与信托规模,充分发挥集合债及票据融资的作用。第一,拓展企业债券及票据融资,构建企业信用库,改变股权融资一边倒的现象。第二,从金融创新角度发展债券市场,扩展郑州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如利用发行制度创新为郑州大项目以及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债券融资。第三,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小企业集合性债权融资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激活财富因子,改善资产结构。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家庭相比,我国家庭的资产结构不利于价值增值,也不利于规避未来的风险,因为不论是权益类投资,还是保险和退休金投入比重都比较低。未来,应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引进和发展金融创新产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融资及理财需求,此外,还应强化居民的理财意识、理财知识和理财能力,使之更加乐于、更加善于利用资本市场为自己服务。
  (四)加快OTC市场建设,抢占高端市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动郑州新区OTC市场成为全国性场外交易平台。郑州要与证监会紧密合作,制定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使OTC市场方案尽快出台;此外,应加强郑州股权交易所平台建设,扩大交易规模。
  (五)发挥政府职能,优化金融生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要完善优惠政策,为上市公司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作用。要加强职能部门与各类投资机构的联系,推荐优质企业、资源和项目与各类投资机构合作,形成多赢局面。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强化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创新的监管,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协调机制,促进资本市场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二、关于加大我市人才高地建设力度
  实现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有强大的人才支撑。我市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引进人才数量和层次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我市有众多的大型企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但由于一些单位领导没有把人才工作当作大事来抓,使得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二)郑州的整体形象有待加强宣传。虽然近年来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是在一些海外学者乃至国家知名学者专家的印象中仍然不够清晰,对郑州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不全面、不深刻。
  (三)引进人才目标不够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部分政府机构对于引进什么人才、从哪里引进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方面缺乏更明确的目标。
  (四)现行政策不够完善。现行政策对高端人才待遇有明确规定,但对中端人才(如学成归国的年轻人)的政策则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吸引力。
  (五)长效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现行政策对于归国人员。给予的条件在职称评定、后续研究资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都缺乏完善适度的保障机制。
  (六)人才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引进人才不仅要靠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作环境,还需要清洁、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方面杭州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对我市人才引进工作的具体建议:
  (一)释放更多的人才需求。通过大范围的组织动员,使企事业领导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提出更优惠的启动资助,使引进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的重要产业技术需求,同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
  (二)扩大引进人才的范围。拟引进的人才要包括科技创业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学术领军人才;要吸引完整的学术或开发研究团队;还要吸引完成学业时间不长、学术影响尚不突出但富有潜力的年轻学者。
  (三)进一步加大扶持资助力度。可以考虑加大经费资助力度,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多的扶持资金、科研项目经费或贷款补助、融资担保、贡献奖励、办公经营用房补贴、住房补助等其他补贴。
  (四)设计多种类型的人才引进项目。设立一些吸引外地人才短期到郑州工作的项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郑州;设立一些开放式的重大攻关项目,让外地人才感受到郑州的优越条件,为吸引他们留郑工作打下基础。
  (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配套政策。包括对外籍人士子女就学的优惠待遇、外籍人士及眷属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优惠的安家资助和安家费免征税政策;为不能进入国家或郑州重要计划的引进人才提供环境安静、生活便利的专用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为引进人才来郑工作居住提供更为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由全市统筹安置解决引进人才眷属的工作。
  (六)加大宣传力度。学习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借助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和独特优势,宣传郑州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布郑州的人才需求信息和优惠政策,并请国内外相关机构协助物色和推荐人才人选。
  三、关于加快我市商务旅游发展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推动,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机遇。我市文化遗产厚重,人文资源丰富,山水名胜众多,会展商贸发达,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然而和西安、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与一个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还相差甚远。为促使旅游产业对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种见效快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就是加快发展商务旅游。
  (一)构建方便快捷的城市旅游供应链
  我市目前紧迫的任务在于完善城市的信息提供功能和交通链接功能,信息提供的目的在于方便旅客对各项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而交通链接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缩短游客的途中时间,提高游客的实际需求,重新安排公交车的线路和发车时间、提高出租车服务水平。
  (二)以商务游客需求为导向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以商务旅游为起点发展我市的旅游产业,从长远看需要走一条商旅结合的“大旅游”之路。要使商务旅游兴旺,就必须使都市商业和都市风光、都市文化有机融合起来。要成为一个旅游城市,必须十分强调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氛围的营造、宾馆景点、商场店铺等各方面的协调,对商务游客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
  (三)打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夜生活
  夜生活的丰富与否是影响游客在城市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商务客在繁忙商务活动后,需要在休闲时间较为宽裕的夜晚获得对于城市生活的丰富体验与身心放松。由于CBD地区是郑州市最重要的商务活动中心,也是最具特色的商务旅游资源,而且是新老城区的联接点,因此重点应在“运河两岸”、“龙湖周边”等地增加具有郑州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设施或茶馆、大排档等餐饮设施,使游客在夜间观赏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品味独特的豫味文化,使郑州真正具备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使旅游经济真正“活”起来。
  (四)以会展旅游为重点大力开发新兴商务旅游市场
  现代化的会议展览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基础条件。为此,加快郑州市会展旅游的发展,首先需要增建大规模的、现代化的、设施先进的会展设施。借鉴国际上会展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会展中心需要大量的室内外展馆、停车场、货物堆场以及发展预留地和配套设施,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土地面积满足建设、绿化和环境处理需求,使会展中心更具有吸引力。
  此外,要培育影响力强的品牌展会。品牌展会的举办对于提升会展举办地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夏季达沃斯论坛牵手天津,使天津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对我们是深刻的启示。因此,郑州还需要多培育影响力广的品牌展会,使其成为郑州的特色品牌展会。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