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体会:既坚持又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积贫积弱,我们的人民饱受欺凌。一些有识之士遍求救国之道,都无结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胜利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二战以后,世界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当时,搞共产主义的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真的是兴高采烈。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好端端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了。到现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写到自己章程上的执政党已经屈指可数了。别人都不相信了,为什么我们还信?这是因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提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共产党人的目标和纲领,同时,也为我们奠定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是真理,但没有终极真理,反而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国共产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始终坚持姓共、姓马。党的十八大,仍然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写在自己的章程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了不起的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也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理论品格。
第二个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宗旨和立场。《共产党宣言》里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名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就在本质上规定了共产党人的基本立场和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一切为了群众,这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党的核心价值。另一个是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路线。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智慧的源泉。纵观世界,一些国家的执政党,背离人民的意愿,丧失人民的信任,最终都被人民和历史抛弃。最典型的,就是执政达74年的苏共,由于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在一夜之间垮台。再如印度人民党在2004年5月大选中失败的教训也很说明问题。印度人民党在1998年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进信息化产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印度人民党在执政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忽视就业、教育、医疗保健等民生问题,不重视维护中下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农民没有从改革中享受到真正的实惠。而这时的国大党抓住广大中下阶层选民对人民党推行的经济政治政策的不满,高举“面向穷人”和“面向农村”大旗,猛烈抨击印度人民党经济改革政策失误,从而赢得了中下层普通群众的支持。这是一个著名的“泥块”打败“鼠标”的神话。“人民党”失去“人民”,成为一个笑谈,失去政权也就顺理成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执政党仅仅满足于把经济搞上去是不够的,还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人民是决定一个执政党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条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整个报告,无论是提出发展目标,还是部署工作任务,都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民造福的理念贯穿其中,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贯穿其中,“人民”成为报告的关键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个体会:发展与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二项基本要求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四项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本质,讲了五句话,叫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前两句讲的是发展,后三句讲的是公平。仅仅经济发展不叫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基础上,还有公平正义,才叫社会主义。前些年我们的发展抓得不错,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不公平的问题。现在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解决不公平问题,绝不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让贡献大的人和懒汉拿一样的收入就不公平。平均主义扼杀活力。差距太大,各界矛盾和仇恨。既不拉大,又不拉平,我们要在中间找个“度”,社会才和谐,才有活力。因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四个体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绝不能偏废。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党立国之本,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核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关键是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不是不需要改革,而是更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改革。这是因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进入深水区,一些地方科学发展遇到障碍,一些地方出现诸多矛盾,不少都是因为改革不到位引发的。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瓶颈。因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历史作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第一次调研,选在了广东,充分表明党中央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第五个体会:“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状态。十八大报告结尾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古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讲是这样,对于一朝一国来说,也莫不如此。我国历史上由于没有忧患意识,由于骄傲而迅速亡国是有惨痛教训的。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全国的封建帝王,灭六国、平天下、设州县,政绩显赫。但他后来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他儿子胡亥,秦朝就二世而亡了。隋文帝杨坚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建立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行政管理框架,一直到现在还用着。隋炀帝从他父亲隋文帝手中接掌皇位时,全国的经济实力是比较强的。他开始也想有所作为:重建西域交通,修驰道,筑长城,开通大运河,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是有积极作用的。他创建的科举制度也延续了近1300年,直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废除。但是,他役使民力过度,苛政猛于虎,加之他穷奢极欲,纵情声色,造成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最后被迫自缢于江都,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在明清之间还有一个短命的王朝——大顺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建立了大顺政权。李自成1644年打进北京,但他骄傲自满,特别是身边的将领牛金星、刘宗敏等追求享受,烧杀抢掠,忘记了吴三桂这股势力,特别是忽视了屯兵在山海关外的清兵。结果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0多天就被赶了出去。不长时间,大顺朝也就灭亡了。有趣的是,在这三个短命的王朝之后,出现了三个盛世:汉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出现了文景之治;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出现了贞观主治;清初的统治者吸取了明朝失败特别是大顺朝在北京的教训,出现了康乾盛世。三个短命王朝之后相继出现三个盛世。一个东西反复出现,后面一定有规律在起作用。这个规律就是谦虚就兴旺发达,骄傲就招致失败。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的滋长。谁骄傲谁失败,这就是规律。谁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在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这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十分理智,十分清醒,实在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