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现场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科技创新工作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核心提示
时光荏苒,60年前的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4年6月28日,郑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开启了郑州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加强和推进地方政权建设的新篇章。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郑州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0月22日隆重举行的庆祝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不断开创郑州市人大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是一条重大的政治原则。60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整个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各个方面。围绕不同时期市委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近年来,围绕市委提出的郑州都市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三大主体”工作、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畅通郑州建设和“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郑州市人大认真开展地方立法,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及时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
郑州市人大不断加强监督工作,通过视察、执法检查和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等形式,跟踪监督法律法规实施、决议决定落实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全力推进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坚持人大工作重要问题、重大事项自觉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常委会党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中党员的作用,确保人大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立法监督,“亮点”频出
立足于郑州市改革发展、民生改善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从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到规范提高,郑州市的地方立法一路走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注重创制性立法,立法机制不断健全,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郑州市积极探索开展创新性立法,制定的《郑州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和《郑州市劳动用工条例》等法规,走在了全国或全省的前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93件,现行有效63件,实现了地方立法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地方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监督,善于监督,是郑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显著特点。全面实施监督法,坚持跟踪监督,切实加强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坚持每年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十大实事”办理落实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有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连续八年对《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先后对学前教育、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并实行专题询问电视、电台和网络视频实时“三网直播”,不断扩大监督工作的公开性,监督实效进一步提升;共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556项。开展视察、执法检查1029次,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规范程序,不断完善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机制。紧紧围绕郑州市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问题,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加强和创新政府年度投资项目计划审查监督,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年初提前审查批准计划,推进市委“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先后作出决议决定303项,在科学谋划和推进畅通郑州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制定修订《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建立和完善决定重大事项机制,推进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完善机制,不断规范人事任免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任前考法、任前发言、宣誓就职、任职承诺等任免工作机制,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811人(次),为郑州市地方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不负重托,尽责履职
“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早已成为每一名人大代表的肺腑之言。增强代表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郑州市历届各级人大代表牢记人民的重托,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有效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协助、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不断建立健全代表工作机制,创新形式,搭建平台,拓展渠道,不断提高代表意识和履职能力;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强化代表履行职务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建立代表履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抓好代表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增强代表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了代表素质和依法履职的能力。
抓好代表活动。认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执法检查、明察暗访和专题调研等活动,坚持“主任接待代表日”制度,在全市人大代表中开展“我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献良策、办实事、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收集代表意见建议853条,充分调动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积极性。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抓好保障服务。通过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政情通报制度,坚持“双联系”制度,启用代表议案建议网络管理系统等形式,密切与代表的联系,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抓好议案建议的督办。做到议案建议及时转办、重点督办、专题督办和跨年度督办相结合,办理和督办代表议案和建议12473件,激励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
时代强音激励开创未来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快建设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要求。目前,全市人民正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两大历史机遇,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特别是努力“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成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使郑州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加快河南现代化进程”。
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要善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安排优势,凝聚全市共识,汇集各方智慧,形成加快建设的强大合力。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认真行使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法定职权,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法治和组织保障。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要立足本职、站位全局,依法履行代表职务,在服务和投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建功立业。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形成法治、公平、廉洁、高效的建设和发展环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公正司法水平,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意见,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光辉历程,展望美好明天,使命光荣而艰巨,肩负重任的郑州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继续勇于担当,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全市人大工作新局面,让郑州在中原崛起中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