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立法工作正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视察报告

时间:2005/1/2 来源:郑州人大网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在我市贯彻执行的情况,进一步督促市人民政府继续贯彻执行好《义务教育法》,保持“普九”成果,针对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市政府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情况汇报的需要,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建生、副主任李保山、王福成、刘春年和秘书长赵英的带领下,于10月12、14、15日,对《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开展了相关工作。此次视察采取调研与视察相结合,以调研为主,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视察。10月12日,召开了市政府及相关局委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市教育局和市内五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及市财政局、发改委、公安局、规划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关于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情况汇报。10月14日,召开了部分学校负责人座谈会和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10月15日,视察组分为两路,分别到市八中、纬五路一小、农科路小学和外语中学、棉纺路小学进行了实地察看,了解了学校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视察结束后,参加视察的有关人员召开了座谈会,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今后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讨论。教科文卫工委还于10月20日召开了市基础教育专家座谈会,进一步对我市义务教育现阶段的有关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
    1、广泛深入的宣传义务教育法。我市将普及《义务教育法》纳入了全市“四五”普法计划,把3月和9月定为《义务教育法》宣传月,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学校的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市教育局还把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作为课程列为校长岗位培训班、校长提高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教师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2、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2001年市人民政府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郑州市教育督导条例》,各县(市)、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或细则,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有力地保障了《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建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巩固提高评估验收和“两基”年审等工作制度。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双线目标责任制,保证了评估制度的顺利实施。截止目前,我市除中牟县、登封市外,其他10个县(市)区均通过了市政府“普九”巩固提高评估验收。
    3、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目前,我市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0%,毕业率为100%,辍学率为1.45%;初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为99.52%,毕业率为96.3%,辍学率为1.45%,巩固率为98.55%。我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辍学率均控制在规定的2%以内。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我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本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三个增长”。2001—2003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16.8亿元、19.31亿元、20.45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9.7亿元、12.2亿元、13.4亿元。按照有关规定,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相比,2001年高出9.22个百分点,2002年高出13.79个百分点,2003年降低4.47个百分点。生均国拨教育经费支出2001—2003年分别为800.52元、1015.7元、1125.2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生均国拨公用经费2001—2003年分别为111.39元、146.82元、185.49元,连续三年均保持增长。2001—2003年市本级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56亿元、5.39亿元、5.6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2.46亿元、3.05亿元、3.43亿元,与财政经常性收入相比,2001年高出7.5个百分点,2002年高出15.7个百分点,2003年高出9.99个百分点。生均国拨教育经费和生均国拨公用经费三年来均保持了连续增长。
    2、调整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以县(市)为主,实行分级管理。对农村教师工资实施上划县(市)财政统一管理,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市政府于2003年投入1000万元,给农村中小学配置了电子计算机,使我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条件有了明显提高。
    3、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三年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农村小学共撤并809所,改扩建374所,异地新建37所;撤并中学34所,改扩建211所,异地新建21所。2004年,市政府提出年内要全部完成本市现存中小学D级危房的改造任务,并将其列入承诺为群众所办10件实事之中。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危房改造计划的项目已开工261个,开工率为95%,已完成投资4320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5%。D级危房改造已开工184个,开工率为92.9%,已完成投资357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4.7%。
    4、采取有效措施,减免贫困生学费,扶持贫困生正常读书。200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贫困生资助”制度,规定凡低保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免杂费。2003年受资助人数达2.87万人次,受助金额达470多万元。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贫困生救助工作,今年7月市政府又出台了《郑州市中小学贫困家庭子女助学实施方案》,确定了助学金的来源及管理使用,使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日益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资助,针对贫困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等级的助学金,可全额或部分减免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学习费用。
    (三)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
    1、对公办中、小学进行深入挖潜,扩大招生规模。今年市区所有申请报名的适龄儿童均已安排到有关学校就读,共接受小学一年级新生21402人,比去年增加3937人,增长18.4%。初中一年级新生21407人,比去年增加2010人。小学适龄儿童和小学毕业生基本做到100%入读和升学。
    2、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今年年初,市直8个局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行了周密安排,落实了招生学校。为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规定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费。目前,我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人数为74651人,其中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有67348人(小学49480人,初中17868人),在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有7303人(小学5998人,初中1305人)。2004年,市内四区就近分配了3292名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按每班45人计算相当于73个教学班),占市区参加就近分配小学毕业生的15.4%。市内四区就近分配了5747名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按每班40人计算相当于144个教学班)。
    3、认真做好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市政府抓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计划、土地、规划等部门密切配合,已经初步制定出了《市区中初等教育学校规划建设方案》。决定今明两年,我市市区将规划建设2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1所:金水区3所、二七区2所、中原区3所、管城区2所、东经济技术开发区1所;初中11所:金水区2所、二七区2所、中原区2所、管城区3所、惠济区1所、东经济技术开发区1所。此规划将列入我市明年“为民办十件实事”的第二件,充分表明市政府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
    4、加大了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注重对薄弱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培训,使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较大提高;实施强弱联合的措施,缩短了薄弱学校与名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
    5、建立制止学生辍学流失机制,把控制辍学的任务落实到县、乡、村,实行学校、校长、教师分包责任制,层层签订《义务教育责任书》,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复查制度,严格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辍学流失月报和在校学生情况月报制度,从而把学生辍学控制到最低限度。目前全市小学、初中辍学率均控制在规定的2%以内。
    (四)、加强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1、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评价注重“全面素质,培养特长”,在全市推广了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经验,在全市小学取消了百分制,实行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制度;在中学进行了中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的探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我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市教育局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名师工程。今年教师节前夕命名了首批101名“名教师”,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名师51名。他们将发挥我市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还承担指导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任务。同时,强化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至今已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55人,省级教育教学专家13人,学科带头人78人,省级骨干教师657人。
    3、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搞活机制,优化队伍。我市全面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以来,我市实施了以按需设岗、竞争聘任、优化组合、合理分流富余人员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4、坚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多年来,我们围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这一主题,每年确定一个专题,深入开展了“讲师德、树形象”等系列教育活动,层层树典型、学典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广大教师的继续教育。突出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培训,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9%、92.6%。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者、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分别为45.5%、24.9%。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一是200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相比,全市下降了4.47个百分点,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三个增长”的基本要求。二是教育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教师工资,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基本建设的经费仍然不足;用于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方面的财政投入,没有按生均经费进行拨款,使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更加不足。三是没有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影响着我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入学难问题突出。现有的学校数量不足,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超班额、超容量办学现象。目前,我市市区小学的平均班额为59人、初中为71人,均大大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小学标准班额为45人、初中50人),部分热点学校的班额达80人甚至90余人。如:纬五路一小,平均班额为84人,生均占地面积3.36平方米,远远低于市要求的16平方米,由于生均占地面积太小,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无法安排。该校把部分活动室、功能室改为教室后,生均建筑面积也只有2.27平方米,低于市规定应大于3.5平方米的标准,教室内教师无法摆放教课桌,教室后门不能正常打开,室内空气不流通,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楼道楼梯显得非常拥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课堂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新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基本无法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过重的工作负担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是:1、近年来我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户籍政策进行改革后,使得我市人口迅速增长,政府显得准备不足;2、由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使个别学校造成超大班额的出现,使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学生的活动场地、教学设备设施、图书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此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学校存在临街房改为门面房对外出租,校园被挤占的现象。总之,按照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目前,市区尚缺少小学23所、初中16所。
    (三)、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我市尚没有长远的、明确的教育规划,教育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我市没有将教育事业列入市基础事业发展规划,显得教育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
    (四)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历史的原因,偏面的建设重点学校,使多数学校投入显得不足,师资存有一定差距,造成家长想方设法将子女往名校送,致使个别学校生源爆满,今后,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另外,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扶贫助学力度,尤其是要积极资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关系到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各级领导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要从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搞好义务教育方面的工作,真正把义务教育摆到战略位置和议事日程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三个增长”的基本要求;二是教育费附加要主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能用于非义务教育;三是尽快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三)、制定法规、制订发展规划,确保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是保证已定法规的落实,如对新建小区内学校的规划进行严格落实,把好关,不得变更;二是在制定郑州市“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时,专门立项制定《郑州市城市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步实施;三是抓紧起草、制定《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此条例中要明确两级财政投入各占多少,向市区房地产开发商征收多少,政府建设维护费拿出多少,土地出让金拿出多少,合理解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抓紧抓好市区内22所学校建设,缓解中小学入学难的局面。市政府已规划建设的市区内22所中小学,一定要抓好落实,在落实此项工作中,主要任务在区里,市、区两级政府要下大力气,真正解决好此问题。建议市政府及市教育局,要一个一个区,一个一个学校的落实,责任到人。规划、土地、资金等主要事项,要一件一件落实,作为市政府向社会承诺的第二件实事,一定要争取按时竣工,投入使用。
    (五)、要继续加强管理。一是各级政府对待义务教育事业的管理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择校高收费、名校办分校、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二是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继续课程、人事制度管理的改革。三是建立健全复查制度,严格学籍管理,防止学生辍学流失。四是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在扩建学校和22所新建学校的师资培训上,要加强管理,争取建设一批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五是要努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大扶贫工程、扶持困难学生的力度,努力完成年内要全部改造我市现存中小学D级危房的任务。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