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监督纵横正文

以监督之力推动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成效

时间:2024/8/15 来源:社会建设委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实效,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在政策制定上下狠功夫,在强化建设上下苦功夫,在转型升级中下真功夫,积极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高位统筹谋划,联合印发村级养老指导意见

  “如何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成为今年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上下联动监督的重中之重。为此,市政府认真研究,着力解决问题,加快补齐短板。6月份,市民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郑州市加强村级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郑民文〔2024〕66号),设定目标为到2025年,全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含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邻里互助点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并从五个方面合理规划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一是“中心带点”。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一般建在人口较多、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中心区位,自然村较为分散不便的,可采取“中心带点”的方式分别设立具有配餐送餐、送医上门、探访关爱等功能的“邻里互助点”。二是资源整合。可依托闲置的老村部、校舍、民房、厂房、农家大院等资源整合改造设置,鼓励与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村卫生室等基层服务阵地贯连,也可根据实际设置“一址多点”。三是改造利用。支持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优先发展村级养老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可以将分散特困人员、独居、空巢老年人的自有住房改造为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四是合理分区。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应合理分区,包括但不限于设置助餐服务、临时休息、文娱活动、健康管理、洗浴洗衣和室外活动等功能区,配齐基础生活设施设备。五是资金筹措。主要通过“政府拨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付一点”等资金筹措方式,确保建设规范和运营持续。

聚焦发力重点,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保障基础。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乡村振兴、五星支部创建等重点工作,引入养老市场主体,不断拓宽养老设施服务半径。通过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个“白天相聚交流、共同娱乐消遣、互相帮助照料,可以就餐临休、随时回家自便、提供精神慰藉”的场所,通过“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等形式,向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的场所。打造村级“老年幸福食堂”,探索集中就餐、向点供餐、居家送餐等服务模式,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目前,全市已经建设759家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其中210家设施自联动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建成;拟于年底前再建设551家,总数达1300家,覆盖率达到60%。二是深化医养康养结合。积极协调县乡级医疗机构,根据本村老年人健康特点和需求,通过家庭病床、上门探访、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全程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完善村级卫生室的医疗配套设施,配齐基本检查设备,储备足量常用药品等,培养全科医生,不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村卫生室配合乡镇卫生院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失能和重病等发生率。三是推进智慧养老。依托县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村级老年人数据库,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帮助解决老年人在生活消费、出行、就医、办事等场景中遇到的困难。链接整合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资源,开展信息采集、精神慰藉、政策咨询、购买服务等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辅导农村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鼓励“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精心组织实施,有序促进养老服中心转型升级

  针对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任务,郑州市立足实际、科学部署、统筹协调。一是明确任务。制定了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计划,三年转型30家,通过适当改造,增加设施设备等方式,在满足特困集中供养对象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公建民营、公建公营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率,空余床位收住社会老人,辐射周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今年确定10家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2家,其余8家正在有序推进,计划于10月份建设完成,目前共收住社会老人70余人,已初步发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作用。二是协调发力。充分发挥联动监督功能优势,各区县(市)人大协调发力,以巩义市为例,截至目前,巩义市孝义街道敬老院、站街镇敬老院、康店镇敬老院、回郭镇敬老院等4家敬老院已完成转型并投入运营。4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前提下,富余床位向社会上有需求的老年人开放,同时还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周边居家社区老人,受到群众的好评。三是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和农村居家老年人,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支持。打造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15分钟智慧养老生活圈的服务养老模式,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力提升人人享有、人人可及的智慧养老示范点的高质量为老服务。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强化跟踪问效,以高质量监督实效助推我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