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路街道地处郑州市南部城区,辖区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区共有11个城市社区和3个农村社区,总人口11.7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3万余人,老龄化率11%。街道以“大中心”带动社区“小中心”为养老服务模式,将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紧密结合,以失能老人为重点、社区养老设施为依托、入户探访服务为基础、专业照护服务为支撑、社会公益服务为辅助、政府购买服务为保障,推动养老机构区域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一、抓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更全面”。街道现有养老服务设施13所,其中具备托养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4所,共有托养床位216张。街道级养老中心1所(市级养老示范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所,民办养老机构1所。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大中心”,带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小中心”,主要开展“长托短托、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智能监测”等综合性养老服务。引进河南孝之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河南永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专业管理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位于荆胡社区五号院,面积约2100㎡,托养床位50张,于2022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根据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中心内设日间照料区和托养服务区,包含助浴、助餐、康复理疗、综合活动等配套服务。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以大带小的形式辐射辖区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现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普惠型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为辖区120余位老人提供全日托养、为260余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为3000余位老人提供康复保健。
二、抓队伍建设,养老服务“更优质”。街道建立“党建+养老、机构+养老、公益+养老”三支队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养老服务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引入“孝之源”运营机构为街道养老中心提供专业保障,实施连锁化运营,街道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被评为三星(一共三星);搭建支付宝爱心捐赠公益平台,开展了“老年康复工程”“百万老人动脉硬化筛查公益行”等公益活动,有效动员辖区医疗、康复、心理、院校、餐饮等社会各界人士加入为老服务公益队伍中。联动街道社工站、爱心单位组织、医院、家政公司等社会各界慈善力量共同参与养老服务,跨专业、跨部门共建。累计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医务护理、健康指导、生活服务等多达3500余人次。
三、抓人才建设,养老服务“更专业”。深化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部署,针对辖区养老服务人员分别开展职业化岗前培训、专业化技能培训、常态化提升培训、长护型强化培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培训60余场,服务1500余人次,培训居家照护人员301人,社区服务人员67人,机构技能提升人员289人,健康养老人员572人,志愿者服务人员172人,实现健康照护技能类职业认证全覆盖。
四、抓创新打造,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融合发展。鼓励运营单位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降低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借助于银发经济浪潮,鼓励运营单位依托现有服务设施,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着眼多样化需求,在提升现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挖掘新业态。其中河南孝之源养老服务公司聚焦于一块蛋糕里的养老服务,打造无糖蛋糕烘焙坊,探索养老食品产业发展模式,作为河南公众频道《百姓问政》、2024年全国两会“聚力向未来”系列短视频之《“食”事》第二期播出。
五、抓谋划,推动养老服务“可持续”。一是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统筹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拓宽慈善捐助,引入企业投资,加大与社区基金合作,从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化。二是优化发展服务平台。加强已建成日间照料中心的科学管理,找准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对象,聚焦生活照料、健康照护、医疗护理等服务内容,整合辖区医疗、养老、家政产业资源,采取多项举措提高服务水平。三是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和培训。在荆胡、王胡砦、贾砦3个村改居社区开展失地新市民家庭照护培训计划,提供人才储备,解决农村社区失地人员再就业问题。建立街道“银发顾问”制度,基本实现“银发顾问点”全覆盖。四是加强老年助餐。推动街道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排查摸底有助餐意愿的老年人数量、分布,合理确定老年食堂、老年餐桌和老年助餐点数量、规模和方位,切实解决老人助餐问题。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街道将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促进辖区养老服务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