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经验做法正文

上街人大守护铝城“夕阳红”

时间:2024/8/19 来源:上街区人大

  上街区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个小村庄,逐步发展成为20万人口的国内大型铝工业基地,为国家和省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2023年底,60岁以上人口共4.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2.2%,并逐年递增。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的趋势,如何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生活成为全区人民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随着省市区(县)人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工作逐步深入,上街区人大常委会在省市联动监督领导小组监督指导下,立足本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跟踪问效,增强联动监督实效,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强化养老服务投资,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以高质量人大监督守护“夕阳红”,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12349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被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信息惠民工程试点”,上街区被省民政厅评为“第七批河南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峡窝镇观沟村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找准症结,明确目标

  上街区人大常委会运用多种监督形式,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养老服务调研、执法检查等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更加浓厚的联动监督氛围。
  坚持问题导向,上街区人大常委会成立6个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组,重点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内容,对全区一镇五办养老服务工作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查看等形式进行全覆盖式调研,并对《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找准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矛盾症结,依法查找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坚持需求牵引,从养老服务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群众所忧、机构所盼的问题入手,开展专题询问,相关职能部门对委员、代表重点关注的养老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梳理确定出社会化氛围不够浓厚、养老服务保障有待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待优化、医养融合成效有待提升、养老服务队伍有待加强、养老设施使用率不高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审议意见。
  坚持跟踪问效,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打通难点堵点,对调研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找准问题症结,形成问题清单,凝聚多方合力,提出解决对策,并跟踪问题整改落实,督促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抓好整改,推动解决一批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

探索养老新模式,增加普惠型服务供给

  上街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提高人大监督刚性,持续跟踪督促落实,把人大监督压力转化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工作的动力。
  探索企业与地方养老机构协作新模式。区民政局结合上街实际,不断深化与属地大型国有企业沟通交流,对企业离退休人员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引导企业与地方养老机构探索合作新模式。目前,区敬老院已与辖区内中国长城铝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中铝企业离退休职工及家属免费开放院内活动场所及设施,提供试住、短期托老及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为入住对象提供专业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更好满足中铝离退休职工对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需求。
  推进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借助省、市、区人大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力量,区政府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筹措区级资金,推进实施上街区敬老院二期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08亿元,总建筑面积2.23万㎡,设计床位450张,重点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需求,建设相关服务设施,推动全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已批复,预计9底前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上街区普惠型养老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用好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在整合全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平台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有效链接,以“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健康管理”为基本内容,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库,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清单,准确掌握服务需求,努力做到让服务找老人,实施精准化、点单式服务。目前,共整合各类为老服务机构60余家,累计接听电话8万余次,服务老年人2.5万人次。
  拓展老年助餐服务范围。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强力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老年助餐场所建设。在选址上,综合考虑老年人数量、结构、需求等因素,优先选择老年人数量多,服务需求旺盛的社区(村)进行建设;在运营上,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与社会餐饮企业合作、第三方运营等方式,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共建成老年助餐场所27个,其中老年食堂8个、老年餐桌8个、助餐点11个,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就餐服务需求。

深入开展规范提质行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上街区人大常委会鼓励部门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工作实效,着力办好每件养老民生实事。
  完善设施建设运营。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升级存量、做强增量,建成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1个,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日间休息、健身娱乐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积极开展村级养老示范服务站点建设,建成村级养老示范服务站点1个。积极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引进第三方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目前,江南小镇社区、商业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与第三方签订运营协议,三湾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在进行洽谈。通过村级养老示范服务站点建设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引领和带动全区养老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
  建立城市社区“银发顾问”制度。利用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人才等资源,在全区6个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16个面积400㎡以上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银发顾问点”,统一标识标志、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福利政策指导、养老服务资源介绍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切实增强社区老年群众的获得感。
  严格落实补贴政策,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严格落实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服务人员入职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入职人员给予入职补贴和岗位补贴。定期举办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训班,开展专业的老年人基础照护、照护实际操作等相关培训,不断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素养,开展联动监督以来新增养老服务技能人才67人。
  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功能。以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带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开展居家养老助残、社区日间照料、助餐、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老年教育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居住的孤寡、百岁、空巢、计划生育家庭老人、伤残军人和残疾人等六类群体每天提供1至3个小时的日间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累计服务老人3万余人次,让受益的老年人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上街区人大常委会将以省市区养老服务联动监督为契机,更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推动“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三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居家服务有补贴、家庭适老有改造、社区养老有设施、精准服务有平台、社会参与有扶持、医养融合有深度的“六有”养老服务“上街模式”。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